據廣東省科技廳消息,截至2020年底,廣東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數量及獲批經費持續增長,8家單位獲批經費突破億元。近年來,廣東積極構建完善的基礎科學發展體系,基礎研究競爭力不斷提升。
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廣東近年大手筆建設高水平大學、省實驗室、高水平研究院所等重大創新平臺,多舉措構建新型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體系。其中,在財政投入方面,廣東建立健全包括省自然科學基金、省市聯合基金、省企聯合基金、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重大項目在內的多元化投入體系,尤其是2019年3月,廣東組建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委員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體系的銜接更加緊密。
省科技廳有關負責人介紹,2006—2020年,廣東率先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先后設立3期聯合基金,吸引了一批全國優質科技創新資源服務廣東,有力帶動了廣東的科研水平提升。去年11月20日—21日,雙方還聯合主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成果對接活動”,70多位杰出科學家來粵開展成果對接,助力廣東產業創新發展。
中山大學近年來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數目持續攀升,該校副校長王雪華教授介紹,中山大學以大項目、大團隊、大平臺的“三大建設”為抓手,實施人才倍增計劃,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在基礎研究方面不斷發力。
“基礎研究需要久久為功,長期可持續的項目資助至關重要。中山大學搭上了廣東省科技創新系列重大利好政策的‘快車’,并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科技部、廣東省的聯合支持下,在基礎研究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進展,原始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王雪華說。
王雪華教授多年從事微納光子學及其應用研究,他本人的科研工作便得益于完善的基礎研究資助體系。在國家基金委、科技部及廣東省聯合支持下,王雪華教授團隊經過近6年的潛心研究及國際合作,于2019年在國際上率先制備出被國際同行譽為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三高”(高亮度、高糾纏保真度和高不可區分性)量子糾纏光子對源。
廣東省科技廳有關負責人說,2020—2024年,廣東將繼續深化與國家基金委的合作,簽署新一輪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并加大投入力度,著力培育建設中青年人才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