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鄰廣州從化沙溪水庫的天人山水大地藝術園。圖片來源:南方日報
碧波蕩漾的河道旁,騎行愛好者穿梭在綠樹成蔭的碧道;水清岸綠的水庫邊,游客沉浸式體驗藝術與自然的交融;產業園里,一瓶瓶優質飲品從生產線走向全國……
7月23日,據廣東省水利廳消息,截至2025年6月底,廣東已累計建成碧道7665公里,今年建成碧道456.4公里,建設進度已完成年度任務的76%。這些縱橫交錯的“綠色絲帶”不僅讓江河湖泊煥發新生,更催生出蓬勃的綠色水經濟。
行走在廣東的城鄉之間,7665公里碧道如同毛細血管,串聯起江河湖庫的生態脈絡。根據2024年底第三方總結評估,全省累計建成碧道7209公里,碧道建成后水質優良河段長度明顯增加,水質優于Ⅲ類(含Ⅲ類)河長4738.9公里,Ⅴ類和劣Ⅴ類河段長度減少827.2公里,生態流量(水位)得到有效保障。在此基礎上,綠美碧帶如翡翠項鏈般鑲嵌南粵大地,幸福河湖成為市民親水嬉戲的樂園,不少省級水利風景區讓“家門口的詩和遠方”觸手可及。
生態蝶變之下,是綠色水經濟的蓬勃興起。截至2024年底,16宗省級水經濟試點項目累計完成投資37.3億元,其中撬動社會資本投資33.2億元,占比近90.0%,累計吸引游客3500萬人次,實現運營收入11.7億元。從水庫到產業園,從鄉村到城市,一場生態與經濟的“共舞”正在南粵大地精彩上演。
在廣州從化,沙溪水庫的“藝術轉身”讓人眼前一亮。這里的天人山水大地藝術園,巧妙盤活了當地水庫、水閘、堤防等水利工程資源,打造集自然風光與藝術景觀于一體的度假勝地。2024年,這里吸引了近100萬游客,帶動周邊消費突破8000萬元。國際龍舟邀請賽、全國露營大會等活動輪番上演,“文旅+教育+康養”的融合業態讓水庫資源既守住了生態本底,又賺足了“生態紅利”。
在河源萬綠湖,一庫清水滋養了“百億產業”。農夫山泉、華潤怡寶等行業龍頭齊聚于此,8.3平方公里的水飲料產業園里,瓶裝水、功能飲料生產線高速運轉。2024年,這里不僅實現3.8億元運營收入,更帶動40家水飲料及食品規上工業企業創下92.9億元產值。
在江門開平,大沙河畔的茶香飄向了全國。依托大沙河水庫的優質水源和環湖碧道,當地將有機茶與鄉村旅游巧妙融合,“大沙優品”公共品牌帶動3000多戶茶農增收。水庫捕魚節上拍賣的“魚王”、茶園里開設的研學課堂、碧道上舉辦的稻穗音樂節,讓曾經的水源保護區走出了“茶旅融合”的特色路。
目前,綜合省、市級試點和儲備項目,廣東全省范圍內已謀劃超1000億總投資的水經濟新業態項目儲備,從單一的水利基礎設施到多元的生態經濟,綠色水經濟正不斷延伸著生態產品的價值邊界。隨著更多綠美碧帶、幸福河湖、水利風景區的涌現,這些“綠色動脈”將持續輸送生態紅利。蓬勃發展的水經濟,正書寫著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同頻共振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