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處世界文化遺產、98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1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91處各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263家注冊登記的博物館、37156處全省登記不可移動文物……
一組組沉甸甸的數據,既在告訴世人嶺南文物資源的豐富,也折射出廣東文博事業走過的輝煌。今天,全省文物工作會議在廣州召開,將梳理總結南粵大地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經驗,并分析存在問題和薄弱環節,對全省文物的保護和利用進行新的階段性部署。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等中央領導多次就文物保護作出重要指示批示。4月12日,全國文物工作會議在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
省文化廳廳長方健宏介紹說,當前,文物工作的重要性已經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廣東文博事業發展迎來了“黃金機遇期”!在悉心守護如此豐厚“家底”的同時,廣東也不斷探索敢于創新、獨具特色的“嶺南經驗”,在文物調查、保護、利用、展示方面,社會各界已經形成共識與合力。
而在“十二五”期間,省財政更是下達省重點文物保護專項資金2.13億元,比前5年增長3.3倍。
遺產活化
嶺南古村落再次“活”起來
對江門開平倉東村村民來說,今年1月27日是值得銘記的“大日子”。當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這里舉行了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頒獎儀式。受到表彰的除了政府機構、大學和民間組織,51位村民和工匠也領到屬于他們的獎狀。
倉東村是歷史悠久的僑鄉。隨著留守村民日益減少,村落漸漸失去生機,房子倒塌,雜草叢生。直到6年前,伴隨著兩座百年古祠的改造,旨在復興古村的“倉東計劃”應運而生。五邑大學副教授譚金花博士與社會人士共同建立“倉東教育基地”,修復傳統民居,改善居住環境,恢復民俗活動。
“社區在,人在,則文化在。”譚金花堅持讓村民成為古村復活的主角,讓古村找回靈魂。在她的團隊努力之下,村民恢復舞獅、祭祖等傳統習俗,他們自發組織在榕樹頭唱開平小調,主動向游客介紹當地小吃的制作方法,全村人在祠堂大排筵席的盛況重現……古老的倉東村再次變得熱鬧起來。
近年來,廣東對鄉村文物保護模式進行了不少探索和創新。在傳統村落和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的“廣東范本”里,“倉東計劃”只是其中一個篇章。除教育基地外,博物館、文創產業、商業發展等模式均有典型案例可循。在各方力量的參與下,古村落保護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迎來新機遇。
針對古村落的保護和活化利用,廣東各地紛紛出臺一系列支持政策。為留住祠堂里的鄉土記憶,江門設立了“祠堂文化建設基金”,市財政安排50萬元項目啟動資金,為每個市級示范祠堂提供1萬—2萬元的經費補助。通過傳承武術非遺、舉行傳統儀程、開設國學課堂等方式,古老的祠堂再度成為傳禮重教之所,回到市民身邊。
文物普查
水陸分兵“起底”海絲遺跡
2007年,沉睡在南海海底800多年的宋代沉船“南海1號”整體打撈出水,出水文物至今超過1.4萬件(套)。一段隱藏在萬頃碧波之下的海貿傳奇,逐漸向世人揭開神秘面紗。茫茫大海,如同一個蔚藍色的“寶庫”,昔日掩埋于海上絲路的文化遺珠被打撈出水,拂去塵垢,閃耀奪人。
兩千年長盛不衰的“海上絲綢之路”,為這片土地留下獨特的饋贈。縱覽南粵大地,海上貿易遺址俯拾即是。在廣東省文化廳去年出版的《廣東文化遺產——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一書中,被收錄的海絲史跡就將近600處。
位于珠江口西側的上川島,是近年來被文物考古專家發現的一顆耀眼明珠。在明代,這里曾經是中國與葡萄牙貿易交往的一座重要橋梁。散落在大洲灣“花碗坪”上的古代外銷瓷碎片,成為昔日絲路繁華的最好證詞。
早在2002年,“花碗坪”上的外銷瓷殘片便已引起文博界的注意。經過考古人員鍥而不舍的研究,證實它們來自葡萄牙人的定制瓷。“大洲灣遺址”也成為目前廣東唯一位于海島的明代對外貿易遺址。除“貿易島”的身份外,上川島深厚的文化底蘊也漸漸浮出水面。這些遺珍被重新發掘,無不源于廣東文博工作者們的努力。
在水陸兩路的分兵配合下,廣東海絲申遺工作開啟新的里程。5月,廣州與泉州、寧波、南京組建“中國海絲申遺城市聯盟”。廣東入選“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史跡”首批申遺遺產點的文物多達8處。
隨著海絲研究的深入,廣東聯系中原與海外的樞紐地位日益受到重視,文物工作者的視線也從海路延伸到陸路。7月10日,別開生面的“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在韶關仁化石塘古村正式開跑,嶺南古驛道的調研工作隨之打響了“發令槍”。文物部門對古驛道沿線歷史文化遺產的普查工作,將在“十三五”期間逐步開展。
數字利用
機器“上崗”給民眾講故事
今年4月,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員工”:她的身高只有1.4米,體重50公斤,長著兩只藍色的大眼睛,會說一口甜美而又標準的普通話。她是國內首次推出的機器人講解員,名字叫做“藍藍”。“上崗”第一天,她被安排在博物館的第一展廳,負責向觀眾介紹來自徐州漢玉的故事。
館方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藍藍”是一個霸氣的名字,來自歷史上南越王趙眜的右夫人趙藍。“藍藍”能說也能聽,只要觀眾提出與展覽相關的問題,她都能根據關鍵詞迅速作出解答。
機器人不但能“讓文物說話”,還能擔當文物的“保鏢”。“藍藍”的小伙伴——安防巡邏機器人正爭取明年亮相。這個機器人配有超聲傳感器和紅外傳感器,能在室內自主導航巡邏。除了防止陌生人入侵外,他還可以檢測煙霧與可燃氣體泄漏,預防火災。
面對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廣東各大博物館不約而同地在設備提升上進行大膽嘗試。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即將開辟虛擬現實VR體驗區,推出AR文物展示系統。位于珠水之畔的廣東省博物館,是國家文物局確定的“智慧博物館”試點單位之一。如今,這件“月光寶盒”里也在醞釀著一場數字化巨變。
首創微信導覽服務,使廣東省博物館成為全國第一家“玩轉”微信的博物館。今年首次進行公測的“指尖粵博”智能導覽APP,則讓“全天候”博物館成為可能。粵博還在“牽星過洋”圖錄首次植入AR運用,在紙質出版物中實現文物的數字化立體展示。
未來博物館不僅更加智能化,還將變得越來越“好玩”。今年7月,廣東省博物館啟動“青花之約——廣東省博物館特展策展人招募計劃”,首次面向社會公開招募展覽策展人。這一做法打破了專業與非專業固有界線,大大提高了公眾的參與度。公眾對博物館的熱情也在不斷提升。過去一年,我省博物館參觀人數超過5000多萬人次。
去年《博物館條例》通過后,民辦博物館獲得“正名”,博物館的隊伍將進一步擴充。預計到2020年,全省依法設立的博物館總數將達到300家以上。可以預見,一個“全民共享”博物館的時代正在向人們走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