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在廣州人的朋友圈里刷屏的不僅是“廣州藍”,還有顏色亮麗的彩虹!專家表示,空氣質量改善后,大氣能見度提高、通透性增強后看到的彩虹會更亮麗。監測顯示,今年1-8月,廣州PM2.5平均濃度為2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0.0%,再創新低。良好的生態環境已經成為廣州城市競爭力的重要加分項,也是廣州推進“四個出新出彩”實現老城市新活力的重要抓手。
黨的十八大以來,廣州市生態環境局在落實藍天保衛戰工作方案、推進廣佛跨界河流綜合整治、持續治理修復土壤污染場地、加強粵港澳大灣區生態環保共建共治四個方面出實招、用實勁、求實效,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截至目前,廣州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生態環境9項約束性指標全部達到考核要求。
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
今年,廣州市民驚喜地發現,夏天看到彩虹的次數特別多,很多時候能見到完整、清晰的彩虹。對此,氣象專家、暨南大學二級教授吳兌解釋說,彩虹的出現是一種大氣光學現象,但在灰霾天氣下,空氣能見度差,彩虹的色差會不明顯、比較模糊;空氣中的顆粒物減少后,彩虹看起來會顏色鮮艷、層次明顯,赤橙黃綠青藍紫清晰可見。
近年來,廣州堅持“減煤、控車、降塵、少油煙”的工作思路,落實藍天保衛戰工作方案,不斷改善空氣質量。2019年PM2.5平均濃度30微克/立方米,在全國9個中心城市中最優,連續三年穩定達標;2019年廣州PM2.5僅超標3天,較2018年減少16天,較2013年減少76天。2020年1-8月,廣州PM2.5平均濃度為2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0.0%,再創新低。
據悉,廣州強化統籌謀劃,印發實施廣州市打贏藍天保衛戰作戰方案、二氧化氮和臭氧污染治理、夏秋季百日行動攻堅方案等。同時,持續做好煤炭消費減量,今年以來廣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煤炭消費同比減量約88萬噸。在推進移動源污染控制方面,完成214家重點用車大戶幫扶約談和入戶檢查,1-8月在道路和停放地抽檢柴油車2.3萬輛,遙感監測柴油車90.5萬輛,督促不合格車輛加強維護保養并達標排放。累計完成公交車純電動化1.1萬輛、巡游出租車純電動化1.2萬輛;印發實施黑煙車限行通告,開展交通擁堵黑點治理。
此外,深入揮發性有機物整治,明確任務清單,建立企業負責人、技術人員、現場監管員三級責任人制度,抽調全市環境執法力量和專家團隊,通過3輪幫扶式交叉執法檢查,完成省下達的406家重點監管企業銷號式整治。開展清除無照經營加油站專項行動。有針對性地開展走航監測,實施精確管控,并持續開展建設工地揚塵治理“凈化”行動。
廣佛聯手防治水污染
“從前那條清澈見底的溪流終于回來了!”談起大源支流的變化,在廣州白云區大源村土生土長的徐麗紅深有感觸地說,“現在我終于可以帶自己的孩子到溪邊戲水捉蝦,就像回到了二三十年前我們小時候那樣。”
近年來,廣州把水環境治理作為重要政治任務和重大民生工程,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治水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國家水質監測數據顯示,2019年,廣佛跨界河流鴉崗國考斷面水質從2018年的劣V類提升至IV類,同比提升兩個水質類別,主要污染指標氨氮濃度同比下降68.9%,達到國家和省考核要求。2020年1-8月,鴉崗國考斷面水質為IV類,達到國家和省考核要求。
與此同時,廣州加強對廣佛流域內污染源的環境執法監管力度,開展相關專項執法行動。對重點整治河涌每月開展不少于一次的精細化監測,每月定期發布包括廣佛跨界16條河涌在內的50條(53段)重點整治河涌水質監測信息。加強與佛山市開展水污染聯防聯治工作,推動跨界河流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完善凈土保衛戰機制
廣州不斷完善凈土保衛戰機制,持續優化提升行政審批工作效率,切實解決企業發展難題,支持復工復產。截至今年8月,廣州全市已開展273個地塊的土壤環境質量調查評估工作,并督促污染地塊開展后續風險評估、治理修復等工作。
在加快評審進度方面,推行調查報告分級評審,市區分工協作。通過市區兩級協同評審的方式提高評審工作的效率。同時,管理事項“瘦身”,對調查范圍進行簡化、細化、強化評審、支持企業復工復產。
制定指引簡化農轉建調查,對接發展需求。組織實施《廣州市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工作技術指引(試行)》,將調查內容簡化為七個“是否”,從而大幅縮短調查時間,節省調查費用,加快農用地再開發進程。
推動生態環保共建共治
廣州在粵港澳大灣區生態環保共建共治工作方面成效明顯,為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保障城市建設快速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組織開展粵港澳大灣區主要城市環境競爭力評價課題研究,綜合評價粵港澳大灣區11個城市環境競爭力的總體態勢,分析廣州與先進城市的差距,提出對策建議,為提升廣州生態環境競爭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決策支持。
推進落實區域污染聯防聯控措施,參與珠三角區域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網絡揮發性有機物(VOCs)在線監測及平臺建設,統籌防治PM2.5及臭氧污染,實施市域范圍空氣質量達標管理。繼續加強與佛山、清遠開展水污染聯防聯治工作,推動跨界河涌水質持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