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姐,咱們街道增設了公益性崗位,優先安排貧困勞動力就業,我已經幫你報名了。”受疫情影響,貧困戶李衛平的工作一時沒了著落,江門市開平市長沙街道增設的公益性崗位,成功地幫她解了難題。
疫情發生以來,江門防疫和脫貧工作兩手抓、兩不誤。4月2日,江門召開全市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推進會。2019年江門全市5097戶16659人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達到“八有”標準,成功脫貧。接下來,江門將動態監測重點人群,以消費扶貧作為重點任務,要求各市(區)年內要培育建立不少于1個消費扶貧創業創新基地,探索建立從“攻堅戰”走向“常態化”的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
江門累計建成規模產業扶貧項目60個
近日,開平市金雞鎮高鎮村委會烏石村精準幫扶對象鄒有榮正忙著對接市場商戶,他養殖場里的雞就要出欄了。防疫期間,扶貧干部上門指導服務,讓很多像鄒有榮這樣的貧困戶在這場疫情中“絲毫未損”。如今,鄒有榮的養殖場年收入達9萬余元。
“今后,我打算擴大養殖規模,讓家人過上好日子。”鄒有榮期待著。借力江門推行的精準扶貧措施,鄒有榮走上了從“貧困戶”到“養雞戶”的脫貧致富路。
當下,江門堅持疫情防控與脫貧“兩不誤”“雙促進”,圍繞“兩不愁三保障”有關要求,落實產業、就業、教育、醫療、社保等方面的幫扶措施。截至去年年底,全市累計建成規模產業扶貧項目60個,累計受益貧困戶2448戶7991人;累計創建就業扶貧點93個,共吸收扶貧對象298人“就近就地就業”;開展“粵菜師傅”工程,培訓建檔立卡精準扶貧對象81人。
2019年,該市消費扶貧產品銷售總額2047萬元,帶動貧困戶597戶。在東西部扶貧協作方面,江門創建了消費扶貧創新創業基地,并在市區搭建了超3000平方米扶貧產品展示銷售平臺,對進駐的江門地區和扶貧協作地區扶貧產品實行10年免入場費和減免租金。
作為全省唯一的推進扶貧與低保兩項制度改革創新試點市,江門聚焦低收入群體、經濟薄弱村和重點貧困地區,針對2020年后的相對貧困對象,初步構建了覆蓋城鄉的常態化長效扶貧機制。此前,江門以恩平為試點先行先試,出臺了《江門市相對貧困人口幫扶改革實施方案》以及N項配套政策,接下來將在江門全面鋪開改革。
將消費扶貧作為重點任務推進
去年,恩平市“森林小鎮”那吉鎮因地制宜,在建立長效脫貧機制方面,創建了“養蜂采蜜”精準扶貧產業項目。該項目由鎮政府統籌產業扶貧資金投資約30萬元,采取“合作社+貧困戶+基地”的經營模式,規劃了70畝養殖基地面積,可養殖蜜蜂135箱。開展以來,該項目已對貧困戶分紅2次,分紅資金共3.52萬元。
為了不折不扣完成脫貧攻堅任務,江門將聚焦重點人群,對全市有勞動能力但脫貧質量不高的599戶950人,實行掛牌督戰,對因疫情或其他原因致使收入驟減或支出驟增的相對貧困戶,加大就業、務工和產業指導。
推進會指出,扶貧開發工作的目標將從消除絕對貧困轉向減緩相對貧困,解決相對貧困將是長期任務。對此,下一步,江門計劃建立動態監測機制。通過運用“網格化”、大數據管理等方式,以家庭為單位,監測建檔立卡已脫貧但不穩定戶、收入略高于建檔立卡貧困戶的邊緣戶、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國家扶貧標準1.5倍左右的家庭,以及因病、因殘、因災、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等引發的剛性支出明顯超過上年度收入和收入大幅縮減的家庭,提前采取有針對性的幫扶措施。
在對口幫扶方面,江門今年將重點推進實施60個項目,提高扶貧協作地區“造血”功能。同時,該市將消費扶貧作為重點任務推進,建強產銷對接江門“萬達摩天農”消費扶貧平臺,各市(區)年內要培育建立不少于1個消費扶貧創業創新基地,推動扶貧協作地區各類產品進入粵港澳大灣區市場。
扶貧機制改革試點將重點在對象認定、幫扶措施、城鄉幫扶、資源融合等方面,推進低保制度和扶貧開發政策深度銜接,探索建立從“攻堅戰”走向“常態化”的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