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深圳,生機勃勃,光景日新。
9月9日,中國共產黨深圳市第七屆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召開。全會提出,要激勵全市上下在新時代新征程賡續并弘揚特區精神,埋頭苦干、奮勇前進,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堅決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勇當尖兵。
堅定不移走好中國式現代化之路,埋頭苦干、奮勇前進,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響力的經濟中心城市和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范例,深圳要擔當起新時代歷史使命,落實好總體要求,核心和關鍵是建設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按照“五大戰略定位”的要求和三個階段宏偉目標,主動思考、全局謀劃、整體推進,奮力推動各項部署要求落地落實。
宏偉藍圖已擘畫,奮斗號角已吹響。深圳正用熱火朝天的生動實踐、高質量發展的步步向前、人民美好生活的步步登高,充分展現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新進展新氣象,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生機活力。
構建新發展格局?
舉全市之力推進河套合作區建設
9月9日,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下稱“河套合作區”)迎來首屆“河套創客日”。深港青年人才200余人共聚一堂,參加首屆河套創客日暨2023港科大百萬獎金國際創業大賽(深圳)決賽成果展。
粵港澳三地以灣相融,在大灣區的畫龍點睛之處,在深圳與香港的“直接結合部”,河套合作區應勢而生。河套合作區以深圳河為界,分為深圳園區與香港園區,總面積3.89平方公里。
小河套,大文章,大未來。日前,國務院印發《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明確了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近期到2025年、展望到2035年的發展目標,提出要在這里打造深港科技創新開放合作先導區、國際先進科技創新規則試驗區、粵港澳大灣區中試轉化集聚區。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深圳提出要堅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在國家有關部委、廣東省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舉全市之力推進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建設。
在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中走在前,深圳以更加廣闊的開放視野、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姿態走向世界,在全國全球坐標系下謀劃開放布局。深港珠聯璧合,相向而行,強化產學研創新協同,前途不可限量。
目前,深圳已經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設立了大灣區量子科學中心、金磚國家未來網絡研究院等高端科研機構。香港5所知名高校在深圳園區已經設立了10個創新研發平臺,落地了世界五百強研發中心5家、獨角獸企業總部及研發中心5家,匯聚海內外院士12名、科研人員3000余名。
下一步,深圳將著力激發跨境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活力,著力鏈接國際科技創新網絡,加速匯聚香港以及全球頂尖科創資源,力爭到2025年打造深港高水平科研合作平臺20個以上,落地國際性產業與標準組織5個以上,為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極點、打造世界級的科研樞紐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錨定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
加快建設具有深圳特點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今年8月,由深圳核心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直徑34毫米、重量90克的全磁懸浮人工心臟——Corheart?6植入式左心室輔助系統正式發布。這是全球最小、最輕的全磁懸浮人工心臟,開啟了國產人工心臟小型化新時代。
人工心臟,被譽為“醫療器械皇冠上的寶石”。實現領域新突破的背后,是深圳產業發展不斷邁向高端的縮影,也是“深圳制造”全球競爭力不斷增強的體現。
作為全國“工業第一城”,深圳持續錨定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在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和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以及提升國際競爭力上下功夫,拉長長板、補齊短板、鍛造新長板,著力培育強大的規模實力、強大的人才隊伍和創新創造能力、龐大的企業群體特別是全國全球領軍的龍頭企業,打造層出不窮、源源不斷的優勢產業,加快建設具有深圳特點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2022年,深圳正式出臺《關于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意見》,發展以先進制造業為主體的2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前瞻布局8大未來產業。
今年以來,深圳先后出臺《深圳市現代時尚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實施方案(2023-2025年)》《深圳市加快推動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高水平應用行動方案(2023-2024年)》《深圳市推動開源鴻蒙歐拉產業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3-2025年)》《深圳市加快打造“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車城”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關于促進民營經濟做大做優做強的若干措施》《深圳市關于進一步推動企業上市和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推動鞏固延伸優勢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每28.5秒可產出一臺榮耀手機、比亞迪第5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深圳研造的我國首個國產ECMO整機系統獲批上市……如今,深圳產業發展不斷邁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正向著全球領先的重要的先進制造業中心加速邁進。
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
不斷提升市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瑞士日內瓦當地時間9月6日15時23分(北京時間9月6日21時23分),隨著《濕地公約》秘書長穆松達·蒙巴手起槌落,公約常委會第62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國提交的關于建立“國際紅樹林中心”的區域動議提案。這標志著全球首個“國際紅樹林中心”正式落戶深圳。
全球首個“國際紅樹林中心”正式落戶深圳,對深圳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響力的經濟中心城市和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一直以來,深圳錨定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這個目標,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不斷提高城市規劃建設管理運行水平,努力走出一條符合超大型城市特點和規律的治理新路子,不斷提升市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讓城市更具魅力、更富親和力、更有吸引力。
數據顯示,今年1-7月,188所學校新改擴建項目中,深圳已基本建成86所,新增學位7.7萬座;正在推進建設102所,涉及學位14.7萬座。預計至9月底,將有超過100所學校基本建成,新增學位13萬座。
住房問題既是民生問題又是發展問題。深圳把解決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住房困難問題提到重要議程。圍繞滿足新市民、青年人住房保障要求,深圳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籌集力度,努力實現保障性住房高品質、多戶型、便捷化、可持續。
為進一步加大住房保障力度,深圳對住房發展“十四五”規劃作出調整,將原來規劃的建設和籌集保障性住房54萬套(間)的目標,調整為不少于74萬套(間),大幅增加的20萬套(間)均為保障性租賃住房。
8月18日至20日,深圳出品的舞劇《詠春》回到賦予其精神氣韻的嶺南大地,在廣州大劇院連演三日。在近半年的全國巡演中,該劇憑借“舞蹈+武術”的熱血剛勁贏得滿堂喝彩,詠春拳與香云紗“雙非遺”的聯袂登場更讓嶺南氣質風靡全國。
文明是城市之光、城市之魂,也是立市之本。近年來,深圳大力推進文化強市建設,以《詠春》為代表的一批深圳文藝精品不斷涌現,展現出深扎嶺南文化、創新藝術語匯表達、與時代脈動同頻的深圳文藝創作勇攀高峰的喜人氣象。
在高質量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用心用情用力辦好民生實事,讓機會持續奔涌,讓環境不斷改善,讓日子更有盼頭和奔頭……深圳努力營造更具魅力、更富親和力、更有吸引力的一流城市環境,讓這座改革開放之城成為近悅遠來的圓夢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