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近日印發《廣州市體育強市建設規劃(2024—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提出全力建設三大國際中心,即國際體育消費中心、國際灣區體育中心、國際體育賽事中心的目標。同時,廣州還將充分發揮粵港澳三地辦賽經驗與國際資源,推進聯合申辦世界杯等高水平國際賽事。
根據《規劃》,到2035年,全面實現公共體育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智能化,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3.4平方米,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45%以上,體育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2.4%,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體育頭部企業和體育產業集群。
支持有條件的單位免費開放體育場地設施
根據《規劃》,廣州將借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場館升級改造的契機,補齊區級“兩場一館一池一中心”的配套短板,完善全市公共體育場館空間布局。同時,充分利用老舊廠房、橋下空間等“金角銀邊”,結合城市更新補齊全民健身設施,增加公共活動場地、百姓健身房等,積極推廣嵌入式體育場地設施,不斷織密群眾身邊的全民健身設施網絡。
推進體育與教育融合是推動青少年體育發展的關鍵。《規劃》提出加強體育傳統特色學校建設,積極打造在全國具有示范性引領作用的體育傳統特色學校。在開展青少年體育活動上,要求切實保障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低于2小時,推進落實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每天1節體育課,每周結合實際開展中等強度以上體育鍛煉,幫助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掌握1—3項運動技能。
為最大化釋放場地資源效能,《規劃》專門提出加大公共體育場館對外開放力度,持續做好公共體育場館向社會免費或低收費開放工作,并積極推進符合條件的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逐步提高向社會開放體育場館學校占比。支持具備開放條件的機關、企事業單位體育場地設施免費或低收費向社會公眾開放,鼓勵私營企業向社會開放自有健身設施。
打造一批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俱樂部
為提升競技體育綜合實力,《規劃》支持和鼓勵社會和市場力量參與運動員、教練員培養和各級各類運動隊建設,推動形成政府辦與社會辦相結合的競技體育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在優化競技項目戰略布局方面,廣州將走“精兵強將”之路,做大做強田徑、游泳兩個基礎大項,堅持發展羽毛球、跳水、體操、擊劍、水上、自行車等優勢項目和中國傳統武術,推廣冰球、花樣滑冰、滑雪等冰雪項目和滑板、街舞、電子競技等新興時尚項目,推動廣州競技體育為國爭光、為省添彩。
廣州還將爭取與國家體育總局共建跳水、田徑、羽毛球、賽艇、皮劃艇等優勢項目高水平訓練基地,積極推進國家或大區級青訓中心建設,積極承擔國家隊、省隊在廣州訓練和轉訓任務,承接國際、國內重大賽事活動。
《規劃》同步部署打造體育人才集聚高地,要求充分挖掘和釋放優秀競技人才的價值潛力,支持知名體育人士任職國際體育組織,鼓勵退役運動員從事體育行業,積極引進創新型海外高層次體育專業人才。
推動“三大球”創新發展,是《規劃》的重要篇章。根據《規劃》,廣州將全面深化足球領域改革,健全足球協會管理體系,完善青少年足球聯賽和城市足球聯賽體系,積極推進廣州市國家級青少年足球訓練基地、廣州足球公園建設。同時,豐富群眾體育活動供給,培育“村超”“村BA”等鄉村品牌賽事,完善職業俱樂部扶持獎勵政策,加大投融資、資金獎勵等方面保障力度,打造一批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俱樂部。
做大做強體育消費和賽事經濟
《規劃》注重提升體育事業造血能力,提出積極發展電子競技、冰雪、馬術、水上運動、低空運動等新興潮流運動業態,積極打造“體育+商業+旅游+文化+娛樂+會展”消費場景,做大做強體育消費和賽事經濟。
在此基礎上,廣州將推進“促進體育消費和賽事經濟”試點工作,高水平建設國際體育消費中心。利用重大賽事和節假日節點,培育“體育消費季”、體育嘉年華、體育文化節等消費主題活動。擴大夜間體育消費,推動體育賽事與“首發經濟”和夜間消費聯動發展,推廣“夜運動”活動模式,構建“夜賽+夜市”聯動模式。創新打造一批以花都冰雪時尚運動區、天河24小時時尚活力區、南沙濱海運動休閑區、增城鄉村體育消費區、從化馬術運動及馬產業消費區等為代表的體育主題消費區。
《規劃》提出提升運動服裝、球類運動裝備、戶外裝備等制造領域的基礎優勢,鼓勵企業開發科技含量高、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體育產品,積極推動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
《規劃》還聚焦戶外運動目的地建設與市場主體培育,計劃引進沃爾沃環球帆船賽等國際級帆船賽事,培育山地馬拉松、越野賽、機器人登山賽等熱點賽事活動,打造“廣州脊·白云環”城市戶外運動地標。同時,打造一批創新能力強、產業特色鮮明的體育龍頭企業,并引導廣州足球公園、大灣區文化體育中心等大型體育場館靈活利用賽事空余檔期,積極承辦大型演藝活動,建設一批國際一流體育娛樂綜合體。
建立穗港澳體育交流合作機制
根據《規劃》,廣州將建立穗港澳體育交流合作機制,推動三地在體育產業、場館、賽事、人才等領域的規則互通、標準互認、資源共享,謀劃建設大灣區奧林匹克學院。
同時,結合大灣區文化體育中心等平臺載體導入優質賽事資源,培育灣區賽事經濟。例如,依托南沙濱海資源,培育若干高能級的海洋體育旅游綜合體;聯合香港攀山及攀登總會,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戶外極限運動聚集地;依托廣州北部空鐵樞紐優勢和自然資源稟賦,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北部體育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帶。此外,《規劃》提出充分發揮粵港澳三地辦賽經驗與國際資源,積極謀劃共同引進足球、籃球、網球等高水平國際賽事,推進聯合申辦世界杯、世界性綜合性運動會。
建設國際體育賽事中心,同樣是《規劃》的重要內容。
一方面,廣州將舉辦更具影響力的國際知名賽事。高水平辦好廣州馬拉松賽、廣州國際女子網球公開賽等國際賽事,高標準辦好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等大型賽事。重點支持廣州馬拉松賽升級為世界田聯白金標賽事、世界馬拉松大滿貫系列賽事。同時,爭取申辦10項以上國際影響力強、綜合帶動效應大的國際A類賽事,推動有條件的國際品牌賽事長期落戶廣州,并積極承辦中國職業足球聯賽(CFL)、中國男子籃球職業聯賽(CBA)俱樂部主場賽事。
另一方面,廣州還將培育更具彰顯度的自主品牌賽事,做大做強黃埔馬拉松賽、粵港澳大灣區女子半程馬拉松等具有廣州自主品牌和城市印跡的賽事,創辦廣州半程馬拉松賽。
【2035年廣州體育強市指標】
?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 45%
?國民體質優良率 30%
?人均體育場地面積 3.4㎡
?掌握一項及以上運動技能的青少年比例 98%
?體育文化品牌數量 28個
?舉辦國際體育賽事數量 30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