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升機空中轉運傷員、無人機飛抵“毒區”采樣繪圖、“機器狗”深入險區清障搜救……7月31日,廣州舉行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廣州賽區突發事件衛生應急綜合演練,來自17家醫療衛生機構、4家關鍵應急單位及數十家協作保障部門的近300名應急人員參與演練。
“突發事件發生后,醫療應急處置的關鍵在于快、準和統一,信息互聯互通,才能保障轉運安全和救治效率。”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急診科原主任詹紅表示,從偵測采樣、流調管控到醫療分診、心理干預,每個環節都在本次實戰中得到全流程演練。
本次演練構建起覆蓋“海陸空”的立體化應急響應體系,圍繞重大交通碰撞、輸入性傳染病和不明氣體致群體受傷三類突發事件展開救援演練,全面考驗了現場急救、流調處置、分級檢傷、心理干預與空地協同能力。
“廣州將信息化、智能化手段貫穿救援全程。”廣州市急救醫療指揮中心主任羅紅彬舉例說,監護型救護車搭載5G遠程會診與轉診系統,實現“上車即入院、即搶救”,車內搶救情況實時傳輸至后方專家,提升了診療響應速度與精準度。
另外,演練啟用的5G快速檢傷分類腕帶系統,在大規模突發事件中極大提升了統計效率與分級轉運精準度。羅紅彬介紹,通過掃描RFID腕帶,急救人員即可記錄患者的體征、身份和救治信息,實時上傳指揮平臺,形成一目了然的動態救援視圖。
面對重大傷情,如何在黃金救治期內高效搶救?本次演練中,警航直升機、醫療直升機騰空而起,與地面救護力量聯合執行轉運任務。“根據交通狀況和距離評估,中心城區以救護車為主,邊遠地區或交通嚴重堵塞情況下則優先啟用直升機。”羅紅彬說。
為了保障賽事期間的醫療應急響應,廣州在去年6月就已啟動相關醫療保障工作。羅紅彬表示,全市共遴選80家定點醫院、3800余名應急救護人員,全部完成系統培訓和考核。每場測試賽和提前賽均實行“一場館一專班”機制,賽前制定演練預案,賽中實時響應、動態研判。同時,賽事現場配備經專業培訓的志愿者團隊與網格化移動救護員,50名AED急救觀察員常駐場館,確保第一時間進行搶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