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今年2月,以省府1號文發布了《關于加快科技創新的若干政策意見》(下稱“意見”),并配套出臺了一系列關于科技體制改革的政策法規,著力優化全省創新創業環境,助推企業創新。其中,支持企業建立研究開發準備金制度、科技企業孵化器后補助、創新產品與服務遠期約定政府購買等政策措施均屬于國內領先。緊跟這些法規,許多實際的措施隨之落地。
省科技廳解讀
將設孵化器風險補償資金
企業是創新主體,但往往面臨著動力、資源和資金方面的困難。
今年,廣東出臺了《激勵企業研究開發財政補助試行方案》《關于科技創新券后補助試行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法規,鼓勵各級政府以一定的資助方式,引導和扶助企業更好更快地建設創新機制。
除了繼續落實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稅收優惠、研發費加計扣除等優惠政策,廣東還落實了不少激勵企業創新的普惠性政策:一是新增設立企業研究開發補助資金,引導企業普遍建立研發準備金制度,今年預算14億元的補助資金已預撥付各地市;二是新增設立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補助資金,今年預算達20億元;同時,今年還將設立孵化器風險補償專項資金,已預撥4000萬元到各地市。
根據“意見”要求,廣東將開展創新券補助政策試點,引導中小微企業加強與高等學校、科研機構、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及大型科學儀器設施共享服務平臺的對接。今年6月,省科技廳和財政廳出臺了《關于科技創新券后補助申報工作的通知》,并落實首批對企補助金額6500萬元。清遠市率先實施科技創新券制度;中山市從7月開始發放創新券。
今年廣東在推進科技金融融合杠桿性政策方面出臺了重大措施,并專項安排3億元,建立科技信貸專營機構補貼與補償機制。同時,新設立的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基金3年將達50億元。新設立的應用型科技研發專項資金將有17億元,重點扶持能盡快轉化應用的科技研發項目。
科技企業孵化器是扶持小微創新企業的最好條件。從今年起,廣東在科技計劃中設置了“新增孵化面積建設補助”項目,目前已有廣州、深圳、佛山、中山等市的16家孵化器申請了財政補貼。為建立科技企業孵化器風險補償制度,省財政撥付了4000萬元的專項補償資金,各地市也將設立配套資金,預計今年將有50家以上的創業投資機構(信貸機構)能獲得財政的風險補償支持,大大降低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
專家解讀
華農大科技成果轉化
收益50%以上歸貢獻者
高校和科研院所集聚了大量高層次人才,是科技創新的重要源頭,也是企業創新的重要連接點。為此,省科技廳今年會同省直有關部門,制定出臺《關于支持新型研發機構發展的試行辦法》《廣東省經營性領域技術入股改革實施方案》等7項可操作的實施細則。
華南農業大學副校長陳志強解讀,過去的政策制度對科技成果轉化有很多障礙,比如成果轉化自主處置權限低、轉化審批管理過于嚴格、轉化責任風險大等。這次出臺的《廣東省經營性領域技術入股改革實施方案》主攻以上難題,著力推進科技成果所有權、處置權、收益權、分配權改革,將科技成果轉化處置權下放到院校。
目前,華南農業大學出臺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規定以知識產權成果轉讓的收益,分配比例是研發人或團隊80%,所在院系15%,而學校只占5%.這80%的留成中,除了30%作為科研的再發展經費之外,其余50%可作為勞務報酬。另外,不少教授在企業中任職、掛職,同時直接帶著研究生,有利于培養實用型人才,實現高校與企業的對接。近年來該校摸索與企業的合作之路,目前正與一家海洋技術企業合作,既出技術、人才,又出“真金白銀”,參股比例達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