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韶關市人民政府與深圳市中證城市發展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在深圳共同簽訂了《智慧城市及大數據合作框架協議》,合力推進韶關智慧城市、大數據產業建設,著力打造“華南數谷”。這是韶關立足本地資源優勢主動融入珠三角的又一成果。
地處粵湘贛三省交界地區的韶關,是廣東北大門,在發展大數據產業上具有能源供給、環境氣候、交通區位、生態資源、網絡布局等多方面的得天獨厚優勢。為此,韶關提出要大力推進“華南數谷”建設,重點發展大數據云服務和衍生產業,將韶關打造成廣東大數據產業先行區。
近期,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廣東要總結經驗、明確方向、發揮優勢、彌補不足,做到“四個堅持、三個支撐、兩個走在前列”。韶關全市立即行動起來,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批示精神并落實到各項工作中去。結合當地實際,韶關市委提出要堅定不移實施主動融入珠三角戰略,加快推動振興發展;要對照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批示的要求,進一步優化發展思路和舉措;要對照全面小康社會的要求,進一步補齊社會民生事業短板;要進一步加強全面從嚴治黨的力度,為全省在新的起點上再創新局作出應有的貢獻。
強化擔當
凝聚振興發展正能量
近年來,韶關市經濟社會健康平穩發展,振興發展的基礎正不斷夯實,但發展不足仍然是韶關當前最突出的問題,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仍有不小的差距,主動融入珠三角的思想觀念還沒有徹底樹立。韶關市委提出,要實現韶關的振興發展,就必須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只爭朝夕的使命感和不進則退的危機感,堅定不移實施主動融入珠三角戰略,大力推進產業共建、城市提升、縣域發展“三大主題工作”,全力以赴打響振興發展攻堅戰。
回顧韶關小三線建設的歷史,韶關之所以能建設成為華南重工業基地,正是幾代韶關人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當時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建成了一批大型工礦企業,奠定了韶關的產業基礎,也創造了韶關發展史上的輝煌。“當前韶關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韶關振興發展的重大使命落在了我們這一代人身上”,韶關市委書記莫高義表示,“面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問題,迫切需要廣大黨員干部發揚敢于擔當、勇于作為的精神,尤其是領導干部,能否帶頭擔當負責,發揮表率作用,直接影響到我們事業的成敗。”
為進一步提高干部隊伍的精氣神,凝聚振興發展的正能量,韶關認真組織實施市管干部政績檔案管理工作,全面實施市管領導干部考驗性管理辦法,在全市上下推動形成“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干事創業氛圍;落實干事創業容錯免責制度,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誤的社會氛圍,保護廣大干部的干事創業激情;嚴格執行《機關作風和效能問責實施意見》,深入開展“為官不為”專項治理,大力懲戒不擔當、不作為、敷衍塞責、失職瀆職行為,推動干部敢于擔當、勇于擔責。
“雙輪驅動”
打造優良營商環境
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戰略和創新驅動戰略是廣東省新時期的兩大核心戰略,韶關作為欠發達地區,如果不注重創新驅動,經濟結構將長期滯后于市場發展,營商環境也得不到根本改善,振興發展步伐就會受到嚴重制約。韶關市委為此要求各級各部門要高度重視創新驅動發展,堅持科技創新、制度創新“雙輪驅動”,努力把韶關建設成為富有創新活力的城市。
過去幾十年,韶關的經濟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傳統重工業占比較大,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發展質量不高。要改變這一現狀,就必須強化創新驅動,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培育新產業新業態,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發展質量。認真抓好國家高新區創建工作,大力培養和發展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力度,抓好產學研深度合作,加快“雙創平臺”建設,做好創新型人才的培育和引進工作。
近年來,韶關市在體制機制改革方面不斷走向深入,深化“放管服”改革,制定行政許可事項目錄,市級行政許可事項壓縮至327項。開展“一門式一網式”政府服務模式改革,政府投資項目審批時限由273天壓減到92天以內。下一步,韶關將以體制機制改革為主要抓手,下大力氣改善營商環境,繼續突出抓好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國資監管改革、農村土地確權、人才體制改革等一批事關全局的關鍵性和基礎性改革,努力打造環珠三角最優、與珠三角一體化的營商環境。
優勢轉化
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扼守廣東北大門的韶關,在區位交通、產業基礎、技能人才、生態環境等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后發優勢明顯。要實現韶關的振興發展,就必須立足和發揮這些優勢,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優勢,積極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作為一個重要節點城市,韶關的高鐵、高速公路、北江航道四通八達,已融入以廣州為核心的珠三角“一小時經濟圈”,“十三五”期間韶關正在全面建設“八高四鐵兩航”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交通優勢將越來越明顯。同時,近年來韶關的現代物流產業發展迅速,配套齊全。
韶關工業基礎雄厚。經過多年發展,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優勢的鑄鍛、工程機械成套設備、發配電成套設備、汽車零配件、液壓油缸等為主導產品的裝備工業。農業優勢明顯,人均耕地面積在全省排名第一,擁有豐富的優質農產品資源。韶關境內有世界級和國家級景區景點17處,丹霞山、南華寺更是響徹海內外。作為廣東省重要的中、高等級專業技術人才培訓基地,韶關有大量技術熟練的產業工人。韶關生態環境優良,正傾力打造廣東綠色生態第一市和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
投資載體方面,韶關擁有6個省級產業轉移園、6個省級開發區,產業園區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具備較好的發展平臺,莞韶產業園正積極申報國家級高新區。值得一提的是,作為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業產業帶配套區建設的華南先進裝備產業園,將重點打造鋼鐵深加工、先進裝備制造業。韶關創新驅動平臺有黃沙坪創新園、莞韶雙創(裝備)中心。近年來,韶關投資優惠政策日趨完善,是廣東省基本投資成本最低的地級市之一。
精準發力
構建產業共建新模式
圍繞珠三角主導產業的發展需求和消費潛力釋放帶來的市場需求,韶關將立足自身資源和產業基礎優勢,找準切入口,主動參與珠三角產業分工,做到精準發力,構建新的產業共建模式。
依托韶關裝備制造業現有基礎,韶關將進一步加強與珠三角產業協作,把珠三角企業的先進技術和高端產能嫁接到特鋼、先進裝備制造等產業上來,推動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依托華南先進裝備產業園,引進汽車零部件、機械裝備、緊固件、模具等產業,深化與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業產業帶的合作。在南部地區謀劃建設珠江東岸產業合作區,積極承接珠江東岸城市的孵化企業和外溢產業。
大力發展現代旅游業,抓好大丹霞、大南華等重點產品建設,著力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市。充分利用韶關市人文資源豐富和生態環境優越的優勢,用全域旅游理念來謀劃、發展、運營旅游產業,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和“一村一品”培育,大力發展生態養生、戶外運動、鄉村旅游等旅游業態,規劃建設一批產業、旅游、文化與社區功能融合發展的特色小鎮,推動從觀光旅游向體驗式、參與式旅游轉變,打造大珠三角最受歡迎的休閑旅游目的地。
同時,韶關還將大力推進“華南數谷”建設,打造廣東大數據產業先行區。圍繞珠三角等地消費市場,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建設航空產業園、粵北國際物流中心、韶關港、東環線商貿物流產業帶和公路物流園等項目,打造大珠三角重要物流基地,促進貿易轉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