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廣州海關發布前4個月外貿數據:進出口總值3372億元,同比增34.6%,出口2110億元,同比增38%,進口1262億元,同比增29.5%。繼一季度外貿“開門紅”后,廣州進出口繼續保持穩增長態勢。
有著國際貿易“晴雨表”之稱的廣交會進一步佐證外貿回暖的趨勢。本月初,第121屆廣交會閉幕,官方數據顯示,采購商與會19.65萬人,同比(119屆,下同)增長5.87%;累計出口成交達2063.5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9%。春江水暖鴨先知。多年以來備受成本、人才、資金等問題困擾的外貿企業在國際貿易回暖的大背景下,積極尋求傳統外貿模式迭代的新路徑。從交易平臺到外貿企業再到上游制造工廠的變化,產業鏈上一環扣一環。
進出口數據增長的背后,一場以大數據為主導的新外貿變革正在悄然啟幕。
流量入口 傳統渠道獲取訂單越發困難
新大地服裝批發城位于廣州火車站旁的流花服裝批發商圈,這里每天人頭攢動,即便是在互聯網普及的當下,前來尋求交易的客商依舊不少。
豪都風服飾是新大地批發城內一家普通的檔口,與很多外貿企業一樣,他們習慣把門店設立在批發市場云集的廣州,然后以“前店后廠”的模式與廣州郊區或者更遠的佛山、東莞等珠三角城市的制造工廠形成連線。
廣東現代專業市場研究院發布的調研數據顯示,廣州共有978個專業市場,占全國專業市場交易總額的1/7;其中,紡織服裝、中藥材、塑料、木材、水產品等行業已形成了“廣州價格”,影響全國乃至全球。
很多東南亞、南亞、西亞的客商喜歡采購廣州的服裝、小商品、鞋類、生活用品、電子產品、電器、生活用品等。其中,流花商圈、沙河商圈等最受青睞。
豪都風服飾從事毛衣貿易,創辦人高小燕從內貿轉身到外貿,就把流量入口鎖定在流花商圈,并以市場價獲得一家檔口的經營權。不過,隨著國際貿易環境的變化,依靠展會和地段來獲取訂單的方式越發讓企業感到吃力。“去展覽會次數少了,門店的客流也減少了一半。”她抱怨道。
豪都風制造的毛衣遠銷到美國、中東等地,客戶獲取貨源的渠道增加,導致個體訂單減少。因此,他們把目標轉向互聯網平臺,觸網上線后,由于缺乏外貿電商人才以及信息化經驗,豪都風服飾互聯網的步伐并沒有明顯加快。
阿里巴巴國際站華南大區調研顯示,越來越多海外客戶通過互聯網尋找中國供應商,但華南部分地區仍有50%左右的中小企沒有“觸網”,這成為外貿中小企拿不到訂單的原因之一。
在阿里巴巴國際事業部華南大區總經理郭卓瓊看來,國際貿易形勢總體嚴峻,近年來的出口數據結構也在變化,從單純的B2B演化成B2C等,訂單碎片化加上互聯網的發展以及多渠道的崛起,讓原先的外貿方式加速變革。在尋找通路、行銷渠道轉型的過程中,也加快了企業對自身技術建設和互聯網認知的進程。
企業謀變 鏈接互聯網資源攀升價值鏈
本月中,蒙特優燃具公司總經理武瑞萍飛往印度,接洽新的大客戶。在創業之初,武瑞萍就從互聯網切入外貿領域。“我們做了4年貿易,直到2014年開始往上游發展。”武瑞萍說,蒙特優品牌通過幾年的積累,已經在“一帶一路”國家打響了品牌,但上游廠家的不穩定讓她下定決心投資建廠。
“合同是寫著用304不銹鋼,但廠家竟然用了201,成本降低一大截,但我們卻損失了客戶和金錢。”武瑞萍最終把自營工廠建在距離廣州只有半小時車程的順德,長期維持在40名工人左右規模。
武瑞萍告訴記者,企業需要升級,也希望購買設備提升產品質量,但對于外貿中小企業而言,除了成本的壓力外還面臨著融資渠道的嚴重匱乏等問題。“比如做一個產品認證需要花費16萬元,如果所有產品都驗證要超過100萬,這樣的費用我們無力承受,如果投入過大隨時會資金鏈斷裂。”所以,蒙特優只能一點一點地求變,以互聯網保持緊貼市場需求。
如果說武瑞萍是“重”的一面,同為互聯網外貿起步的楊松則顯得更“輕”更“快”。作為一家皮具外貿企業及制造工廠的創辦人,楊松深知轉型升級的重要性。“我們一年銷售額大約3000萬元,再增長已經不現實,向價值鏈高端攀升是我們的方向。”他說,在互聯網平臺上已打滾數年,以資源整合的方式來升級比投資重金做研發來得“更輕更便捷”,而且中小企也能接受這樣的成本預算。
通過互聯網平臺的對接和牽線,楊松認識了一家LED汽車燈的制造企業,這家企業擁有自主專利,具備一定的研發能力,但由于長期專注于制造,在外貿渠道上并沒有資源。楊松告訴記者,兩家企業一拍即合,整合制造和網絡渠道資源,成立合資公司邁酷勢,向海外銷售自主品牌的LED汽車燈產品。目前,已經順利進入東南亞及美國市場。
巨頭引領 構建外貿新生態促產業轉型
著名經濟學者郎咸平教授分析指出,外貿企業普遍的利潤只有5%,目前面臨四大困境——訂單難、成本優勢不再、商品流通難、融資難。
郎咸平表示,外貿是“6+1”產業鏈,從產品設計、原料采購、倉庫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到終端零售加制造。對處于供應鏈底端單打獨斗的中小企業來說,如何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他給出的答案是——依靠平臺整合供應鏈。實際上,是要將產品設計主動權拿回手里,把批發和倉儲的環節交給平臺整合,讓“6+1”變成“4+0”,這便是新外貿。
在廣佛之間的順德,已經落地一家本地化服務中心,該中心由當地政府、阿里巴巴以及相關協會共同籌建,并作為新外貿服務的“4S店”。本地化服務中心主要承擔轉型中心和輕創中心兩個功能,前者是為外貿中小企業提供轉型整體解決方案,后者類似于孵化器,幫助青年創業者在外貿領域創業創新。
去年,阿里巴巴就踏出新外貿的第一步,今年計劃將理念進一步深入產業。“‘大數據+’的時代是技術應用的另一個時代。”郭卓瓊說,新外貿就是用大數據去重構外貿,網絡不只是信息平臺,而是交易平臺。互聯網為中小企業提供全球買家、全球市場,而大數據為中小企業提供全產業鏈的精準服務,重構優化了原有流程,同時為中小企業提供信用背書,提升全球競爭力。
以一家做了30年美國T恤的代工企業為例,由于各種數據分布在關、檢、匯、稅等部門,海外買家很難評估是否符合要求甚至并不清楚這家企業的底蘊。如果這家企業30年有關銷售額、供應鏈流通等數據沉淀下來并能完整呈現,對獲取訂單、吸引供應鏈合作、企業貸款、人才引進都有很大的幫助。
“所以,新外貿要做的就是將服務形成一個閉環,重構貿易產業鏈條。”郭卓瓊說。
下個月,邁酷勢公司聯合創始人楊松將赴美參加中美中小企業峰會,作為代表中國的外貿中小企業之一,他希望借助新技術應用的場景,將優質的“廣貨”賣到美國的千家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