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修玉發言。圖片來源:南方新聞網
如何讓城市開門見景、推窗見綠,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省政協委員、廣東環境科學研究院生態文明與綠色發展研究所所長張修玉建議,可以通過開發建設郊野公園,推動群眾與自然山水更多“相遇”。
郊野公園具有較高的生態價值和文旅價值。例如,珠海的紅花山郊野公園,通過生態修復,從曾經的廢棄礦場“變身”為綠意盎然的生態空間,2023年接待游客38.5萬人次。又如,梅州的清涼山郊野公園,森林覆蓋率達92%,蘊藏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當地村民依托園區人流,發展茶葉、中藥材、花卉苗木等特色產業,實現了生態美、百姓富的雙贏局面。
當前,人民群眾對休閑娛樂的旺盛需求與我省自然資源的供給存在著一定差距,這對郊野公園的開發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
對此,張修玉提出建議,在選址上,將郊野公園建設納入國土空間規劃,逐步實現每個地級市至少擁有一處高水準郊野公園。
“在功能上,郊野公園的建設要立足自然條件,以自然觀光、科普教育和野趣娛樂為主。”張修玉說,既要保護風貌環境,又要滿足多元化需求。
在生態保護上,張修玉認為,郊野公園的開發建設,還要以保護為先決條件,優化生態系統結構,提高生物多樣性。張修玉說,在自然資源條件好的地區,可以建設占地面積較大的郊野公園,輪流開放不同板塊,做到開發和養護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