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審查了省人民政府提出的《廣東省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5年計劃草案的報告》以及202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會議期間,省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召開全體會議,在初步審查的基礎上,根據各代表團和省人大各專門委員會的審查意見,對計劃報告和計劃草案作了進一步審查。現將審查結果報告如下。
一、2024年計劃執行情況總體良好
2024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是廣東改革發展歷程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省上下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主題,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扎實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按照走在前列的要求謀劃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齊心協力抓經濟,聚力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實干篤行,縱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力提速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統籌發展和安全,踔厲奮發、攻堅克難,守正創新、苦干實干,推動各項事業取得新進展新成效,中國式現代化的廣東實踐邁出新的堅實步伐。省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批準的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指標中,進出口總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城鎮調查失業率、城鎮新增就業人數、糧食總產量等指標實現年度目標。
同時也要看到,在外部壓力加大和內部困難增多的復雜嚴峻形勢下,經濟運行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主要是國內需求不足,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群眾就業增收面臨壓力,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地區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等指標與目標存在一定差距。對這些困難和挑戰要高度重視,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和省委十三屆六次全會要求,采取有力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二、2025年計劃報告和計劃草案務實可行
省人民政府提出2025年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固定資產投資提質提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5%左右,進出口總額穩量提質,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居民消費價格(CPI)漲幅2%左右,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10萬人以上,糧食產量1285萬噸,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地表水水質優良率完成國家下達任務等。為此,提出了聚焦“一點兩地”全新定位,縱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十二方面重點工作任務。財政經濟委認為,省人民政府提出的2025年計劃報告和計劃草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認真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符合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實際,主要指標和工作安排務實可行,有利于引導全省各級各方面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上來,奮力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建議省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批準省人民政府提出的《廣東省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5年計劃草案的報告》,批準廣東省202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
三、對做好2025年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建議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做好全年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意義重大。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圍繞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扎實推動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會和諧穩定,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奮力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為此,財政經濟委建議:
(一)縱深推進新階段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牽引帶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聚焦“一點兩地”全新定位,充分發揮粵港澳三地綜合優勢,深入實施“灣區通”工程,持續推進基礎設施“硬聯通”和規則機制“軟聯通”,縱深推進新階段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高水平建設橫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平臺,全面提升大灣區市場一體化水平。對接推動自由貿易試驗區提質增效和擴大改革任務授權,推動標志性改革舉措加快落地見效,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在加強粵港澳合作中優化開放布局,以珠江口黃金內灣和東西兩岸為主陣地,加強產業協同聯動,拓展經濟合作空間。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在產權保護、產業補貼、環境標準、勞動保護、政府采購、電子商務、金融領域、檢測認證等方面加快實現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相通相容。
(二)多措并舉擴大有效需求,有力促進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緊密對接用好中央增量政策舉措,統籌發揮好中央預算內資金、超長期特別國債、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等作用,更好牽引帶動項目投資和促進消費。大力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更大力度落實“兩新”政策,創新消費場景,多渠道激發消費潛力。強化重大項目牽引帶動,推進“兩重”項目建設,做深做細前期工作,積極拓寬投融資渠道,持續擴大有效益的投資。持續打好五外聯動組合拳,積極發展服務貿易、綠色貿易、數字貿易,有力支撐傳統市場鞏固、新興市場開拓,多措并舉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強化政策配套支持,大力實施城市更新,積極發展首發經濟、銀發經濟、海洋經濟。積極謀劃組織好“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及早對接謀劃“十五五”重大項目,加強與國家“十五五”規劃銜接對接,爭取更多事項納入國家規劃。
(三)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加快培育現代化產業體系。聚力推進產業科技互促雙強,統籌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深入實施基礎研究十年“卓粵”計劃,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研究和創新,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培育壯大先進制造業集群,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統籌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實施未來產業發展“七大工程”,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生物制造、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積極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支持企業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四)深入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持續推動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堅持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深入推動區域協調發展,陸海統籌發展海洋經濟,以縣鎮村高質量發展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統籌一體推進產業發展、風貌提升、縣城建設、改革攻堅、鄉村振興,持續壯大富民興村產業,更好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推動擴權賦能強縣,持續壯大縣域經濟。促進優化空間布局和區域產業協作,統籌產業轉型升級和有序轉移,推動轉出地和承接地利益共享,完善產業有序轉移協作機制。
(五)突出抓好高質量充分就業等工作,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不斷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科學把握就業形勢新變化,積極應對人口發展少子化、老齡化、區域人口增減分化以及經濟數字化轉型等趨勢對就業的影響,推動重大政策、重大項目與就業政策協調聯動、同向發力。持續深化就業體制機制改革,著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政策。加強市場監管和勞動者權益保障執法,有效治理就業歧視、欠薪欠保、違法裁員等亂象。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扎實推進優質本科擴容。落實醫療衛生強基工程,強化完善促進生育政策。發展社區支持的居家養老,積極擴大普惠養老服務。進一步健全為民辦事長效機制,扎實推進“民生十大工程”五年行動計劃。
(六)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建設更高水平法治廣東平安廣東。有效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穩妥處置地方中小金融機構風險,打擊非法金融活動,持續提升金融監管效能。嚴控增量、優化存量、提高質量,持續用力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加快實施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充分釋放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潛力。重視土地出讓收入減少后財政收入格局的趨勢性變化,積極研究制定應對當前財政收入形勢的工作預案,確保財政平穩健康運行。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省,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扎實細致做好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抓實抓細安全生產和災害防范應對,全面維護公共安全,建設更高水平的法治廣東平安廣東,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社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