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海關總署廣東分署統計,今年上半年,粵港澳大灣區內地9市進出口總值4.38萬億元,同比增長4.3%,占廣東省進出口總值的96.3%。廣東分署和廣東省內海關踐行“智關強國”行動,全面加強與香港、澳門相關部門的交流合作,不斷深化通關改革、優化監管模式、推動規則機制銜接,持續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下一步,廣東分署和省內海關還將繼續加快推進智慧海關建設、實施“智關強國”行動,不斷強化改革擔當精神,持續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通過打造更多標志性、引領性成果,聚焦重要領域關鍵環節精準發力,培育壯大外貿發展新動能,助推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為廣東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外貿質升量穩積極貢獻海關力量。
車輛跨境通行更便利
推行跨境監管合作,大灣區內地和港澳海關協同推進粵港、粵澳跨境車輛查驗方式“跨境一鎖”改革,即使用符合兩地標準的電子關鎖施封的監管車輛,往來兩地時可在陸路邊境口岸智能卡口系統自動驗放。這一改革可有效節約企業物流成本約28%,壓縮運輸通關時長約30%,提升貨物跨境通關效率。目前,該項改革已在深圳灣、文錦渡、皇崗、蓮塘、港珠澳大橋、橫琴等6個過境口岸實施,改革經驗還走出了大灣區,復制推廣到湖南省和福建省,成功聯通內地76個、香港13個和澳門4個清關點。
拱北海關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創新推出“粵澳聯合一站式”驗放模式,橫跨粵澳分界線建設一體化車輛驗放通道。通過內地、澳門5家查驗單位在同一卡口通道聯合作業,實現跨境車輛“一次排隊、一次采集、一次放行”,車輛即到即走已成常態,目前橫琴口岸客貨車日均通車多達8500輛次,大幅提升了澳門居民在合作區學習、就業、創業、生活的舒適度和獲得感。
企業物流成本大幅降低
廣州、深圳海關積極推行“一港通”“組合港”改革,經南沙港、蛇口港、鹽田港進出口貨物可在沿珠江港口辦理集裝箱交還和放行手續,除有指定口岸管理要求的進出口貨物外,企業可在任意口岸申報、辦理進出口業務。這種一體化通關模式使進出口轉關貨物實現了“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簡化了通關手續,提高了通關效率,進出口企業物流成本大幅降低,經測算平均每標箱可節省300元以上。上半年廣東口岸新增航線4條,累計開行航線69條,合計運輸27.09萬標箱,貨物平均堆存期由5-7天縮短至2天內。
廣東分署聯合湛江、深圳、海口海關以及三地政府部門、港口企業,試點推進實施“并行港”物流模式,集成“內外貿同船運輸”“多式聯運”等便利政策,發揮湛江港、蛇口港、洋浦港互補優勢,助力廣東與海南相向而行。據港口測算,“并行港”物流模式成熟運營后,駁船裝載率預計將由30%提高到最高80%,投入運力減少50%以上,集裝箱物流成本也大幅降低。自2024年9月26日“并行港”試點啟動以來,貨物從“單一紙漿”擴大到小家電、水產品等“粵西主要商品”,目的港從“東南亞個別港口”延伸到“全球50余個港口”。截至今年7月13日已累計運行30航次6558標箱。
助力貨物“飛”向世界
廣東省內海關發揮大灣區機場群資源協調優勢和綜合保稅區功能政策優勢,創新實現海關監管與航空安檢、理貨打板一體化作業,助力全球貿易高效便捷。
黃埔海關全力支持空港中心建設,創新跨境監管模式,打造海關監管與航空物流的無縫銜接。在東莞集裝出口空運貨物,可在空港中心一次性完成海關監管、機場安檢和打板等流程,直上飛機、直通全球,運輸時間降低30%、物流成本降低20%。項目入選海關總署“智關強國”行動“2023年度十優”項目,被寫入香港特區政府《施政報告》。
廣州海關與地方政府以及企業密切配合,在廣州白云機場綜合保稅區集約打造“民航安檢+海關查驗”前置貨站,出口貨物可“一站式”完成收運、安檢、打板、海關查驗等作業流程,縮短貨物等待時間超50%。
深圳海關在前海綜保區綜合運用“跨境快速通關”“貨物按狀態分類監管”“非侵入式查驗”等通關便利措施,打造“MCC前海”新物流模式,實現各類貨物在區內自由集拼,每標箱可節省400美元,物流成本降低30%。在新模式等創新措施帶動下,前海外貿實現爆發式增長。今年上半年,前海綜保區進出口1912.4億元,同比增長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