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粵辦函〔2011 〕49號 |
印發2011年全省應急管理工作計劃的通知 ?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2011年全省應急管理工作計劃》業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按照執行。2011年是我省應急管理工作總結提升、自我超越,當好全國應急管理工作排頭兵的關鍵一年。各地、各有關單位要按照《2011年全省應急管理工作計劃》有關要求,制訂相關工作計劃,進一步開拓創新,狠抓各項工作落實,推動全省應急管理工作再上新臺階。 ? ?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一一年一月二十六日 ? ? ? ? ? 2011年全省應急管理工作計劃 ? 2011年全省應急管理工作的總體思路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和省委十屆八次全會的要求,圍繞“無急可應,有急能應”目標,以應急管理科技支撐體系建設為突破口,以應急管理綜合能力評估和考核為抓手,以加強應急保障能力為重點,在提升科學預防和有效應對突發事件能力上下功夫,不斷完善應急管理“廣東模式”,全面提升應急管理工作水平,當好全國應急管理工作排頭兵,為建設幸福廣東發揮應有的作用。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完善應急管理體系 (一)組織實施應急體系建設“十二五”規劃。盡快出臺突發事件應急體系建設“十二五”規劃,制訂具體實施意見,全力以赴組織實施。 (二)加強應急預案演練。組織編寫應急預案演練指南,著力推廣應急預案桌面演練和“雙盲”演練,提高應急預案演練率。承擔2011年大運會舉辦任務的深圳市及有關單位要通過演練進一步完善相關預案,提高預案的科學性和實戰性。 (三)完善應急管理體制。加大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省應急委成員單位應急管理辦事機構建設推進力度,明確職能,充實人員,完善相關制度。 (四)健全應急管理機制。進一步建立健全突發事件監測體系,完善監測預警網絡,提高監測預測準確性。健全全省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體系,全力實現預警信息發布全覆蓋。進一步完善應急聯動機制,提高跨地區、跨部門突發事件處置水平。 (五)深化應急管理法制建設。深入貫徹實施《廣東省突發事件應對條例》,加強執法督查力度,盡快制訂各項配套制度,不斷深化應急管理法制建設。 二、推進應急管理科技支撐體系建設 (一)加強應急管理專家隊伍建設。積極利用省應急管理學會等平臺,聚集國內外應急管理專家。充分發揮專家智庫作用,建立健全專家共享機制。加強對專家的服務和保障工作,為應急管理專家參與應急管理科技攻關創造良好條件。 (二)完善應急平臺體系建設。加大對應急平臺建設試點單位的支持力度,充分發揮試點單位作用,以點帶面,通過召開應急平臺建設現場會等形式,加快全省應急平臺體系建設進度。2011年6月底前,實現國家、省、市及有關單位應急平臺無障礙互聯互通;2012年底前,實現國家、省、市、縣及有關單位互聯互通。建立健全應急平臺體系建設相關制度,特別是數據庫共建和信息共享制度,推動全省應急平臺體系管理實現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 (三)推進應急管理研究平臺建設。加大省級突發事件應急技術研究中心建設力度,積極推進建立省應急管理研究院。依托省應急管理學會,通過創辦應急管理期刊、舉辦應急管理論壇等方式,充分借鑒發達國家先進經驗,加強應急管理關鍵技術研究,提升科技應急水平。 (四)積極籌集應急管理研究資金。充分調動企事業單位、公眾的積極性,認真引導社會資金投入應急管理研究領域,多渠道籌集應急管理研究資金。 三、提高值守和信息報送水平 (一)加強值守檢查。采取定期檢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結合的方式,對各地、各有關單位值守工作進行督查,確保值守到位、通信暢通。 (二)提升突發事件信息報送水平。繼續拓寬信息渠道,提高突發事件信息報送時效。加強研判,提高突發事件信息報送質量。定期通報各地、各單位信息報送情況,深入剖析存在問題,有效防止突發事件信息遲報、謊報、瞞報、漏報。 (三)健全定期會商制度。每季度至少召開1次突發事件隱患評估與防范對策會商會,明確突發事件信息報送重點,提高突發事件信息報告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四、健全應急管理保障體系 (一)加強應急隊伍建設。加強專業救援隊伍建設,重點推進“實戰型”空中救援隊伍、“實用型”水下救援隊伍建設,著力推進基層應急隊伍特別是“復合型”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全力打造與國際接軌、具有“廣東特色”的應急志愿者隊伍。2011年下半年,全省舉行應急隊伍“大比武”,檢查、提升應急隊伍的實戰水平。抓緊制訂《關于加強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建設的若干意見》、《廣東省應急救援隊伍管理辦法》等配套文件。 (二)加大應急資金投入。按照《廣東省突發事件應對條例》有關規定,健全長效規范的應急保障資金投入和撥付、監管制度,加強各地及相關單位應急設備和裝備配置。加大對經濟欠發達地區應急管理工作支持力度。認真探索建立包括募集應急管理基金在內的多元化籌資渠道。 (三)創新應急物資儲備方式。充分借鑒先進國家應急物資儲備經驗,以珠江三角洲地區為試點,探索建設應急物資區域性物流中心。 (四)加快應急避護場所建設。制訂全省應急避護場所建設規劃,印發加快全省應急避護場所建設指導意見,指導各地將應急避護場所建設納入本級城鄉規劃,統籌安排應對突發事件所需的相關設備和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進全省應急避護場所建設。 五、提升應急管理區域合作水平 (一)加強應急管理國際合作。借助參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早期恢復與風險管理”項目及中德災害風險管理項目合作等平臺,加強與有關國家的應急管理合作和交流。通過推進合作項目建設、應急管理工作者互訪等途徑,加強應急管理國際合作。 (二)完善泛珠應急管理區域合作機制。深化與泛珠三角區域內地其他8省(區)和重慶市以及港澳地區的應急管理合作,推進與其他兄弟省(區、市)之間的交流合作。推進各地級以上市與相鄰省(區)地級以上市建立應急管理聯動機制。 (三)加強粵臺應急管理合作。充分利用每年一次的粵港澳臺應急管理論壇,積極推進與臺灣地區的應急交流與合作。通過省應急管理學會平臺,完善粵臺應急管理合作機制,提升跨區域突發事件應對水平。 六、深化應急管理宣教培訓工作 (一)拓寬應急管理培訓路徑。加大應急管理培訓力度,采用“引進來”、“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創新應急管理培訓形式。依托暨南大學應急管理學院,通過邀請先進國家知名應急管理專家學者前來授課等形式,組織應急管理干部培訓。根據需要和有關規定安排應急管理境外學習培訓事項。借助省政府應急辦網站,推廣應急管理網絡培訓。 (二)拓展應急管理宣教形式。依托現有設施,加快建設中小學生應急管理教育基地及公共安全體驗館。強化省政府應急辦網站網上模擬功能。以提高公眾應急意識為目標,加大應急管理宣教力度。 (三)推進應急救援綜合培訓基地建設。充分借鑒先進國家及臺灣地區做法,推進應急救援綜合培訓基地建設,全面提升應急救援隊伍及志愿者隊伍的綜合能力。加快建立應急管理從業人員資格認證制度。 七、強化基層應急管理工作 (一)加強基層應急管理工作指導。通過派出專家組、召開座談會以及組織基層應急管理人員到省、市應急辦跟班學習等形式,加強對基層應急管理工作的指導。 (二)充實基層應急管理工作力量。繼續通過接受與應急管理相關專業大學生實習以及開展應急志愿者服務等途徑,充實基層應急管理人員。 (三)推進應急管理示范區建設。制訂加快全省應急管理示范區建設指導意見,著力推進應急管理示范區建設,每個地級以上市在2011年上半年至少建設一個應急管理示范區。2011年下半年,召開全省應急管理示范區建設經驗交流會。 八、加強考核和評估工作 (一)健全考核體系。制訂《廣東省應急管理工作考核辦法》,每年對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應急管理工作進行考核,推動并指導各地級以上市建立應急管理考核體系。 (二)加強應急能力評估。健全應急能力評估體系,完善省、市、縣(市、區)、鄉鎮(街道)、村(居)五級應急能力評估制度。 (三)強化應急管理督查。結合貫徹實施突發事件應急體系建設“十二五”規劃,加大應急管理工作督查力度,對各地級以上市、省應急委成員單位進行應急管理工作大檢查,抓好應急管理各項工作任務落實。 九、推動應急管理產業發展 (一)推動建立應急產業體系。充分利用產業轉型升級的良好機遇,推動應急產業體系建設,加快應急管理產業發展。 (二)加強對應急管理產業發展的指導。制訂加快全省應急管理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編制應急管理產業指導目錄,積極培育應急管理產業龍頭企業。 (三)推進應急產品認證中心建設。依托行業協會、專業認證機構等力量,推進建設應急產品認證中心。研究制訂應急產品技術標準。推動舉辦全國應急產品博覽會相關工作。 十、大力弘揚應急文化 充分利用報刊、電視、互聯網等媒體,舉辦形式多樣的文藝活動,大力弘揚應急文化,向社會公眾廣泛普及應急知識,增強應急意識,提高應急能力,引導公眾積極參與應急工作,營造有利于應急管理工作的良好社會氛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