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粵府〔2013〕9號 |
━━━━━━━━━━━━━━━━━━━━━━━━━━━
|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廣東省海洋功能 區劃(2011—2020年)》文本的通知
《廣東省海洋功能區劃(2011—2020年)》已經國務院同意,現將其文本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執行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省海洋漁業局反映。 ? ? ? 廣東省人民政府 2013年1月22日 ? ? 目 錄
? 第一章 總 則 ? 第一條 區劃目的 海洋功能區劃是海域使用管理和海洋環境保護的重要制度,是海域資源開發、控制和綜合管理以及編制各類涉海規劃的法定依據。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合理開發利用廣東海洋資源,保護和改善海洋生態環境,推進廣東海洋經濟綜合試驗區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和國家海洋開發保護的方針、政策,在綜合考慮廣東管理海域自然屬性、開發利用與保護現狀、經濟社會科學發展需要的基礎上,制定本區劃。 1.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島保護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5.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 6.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交通安全法; 7.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法; 8.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設施保護法; 9.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 10.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 1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12.國務院關于全國海洋功能區劃(2011—2020年)的批復(國函〔2012〕13號); 13.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 14.國務院關于廣東海洋經濟綜合試驗區發展規劃的批復(國函〔2011〕81號); 15.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國函〔2008〕129號); 16.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17.廣東省海域使用管理條例; 18.海洋功能區劃技術導則(GB/T17108—2006)。 區劃期限:2011—2020年。 (二)海洋環境保護目標。圍繞建設全國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堅持生態環境保護與海洋資源開發并重、海洋環境整治與陸源污染防治統籌,建立海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提高海洋和海岸帶生態系統保護水平,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至2020年,近岸海域功能區的海水水質、海洋沉積物質量、海洋生物質量監測達標率提高到90%以上,海洋保護區用海保有量不少于590000公頃。 統籌兼顧。按照海域資源、生態環境等自然屬性和區位特點,統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科學確定海域功能。 區劃范圍為大陸海岸線向海一側海域和東沙群島的島礁及其海域。其中大陸海岸線向海一側海域東至潮州市大埕灣粵閩海域分界線,西至湛江市英羅港和北部灣粵桂海域分界線,南至瓊州海峽粵瓊海域分界線和領海線。區劃范圍內海域面積64784平方千米,其中近岸海域面積63889平方千米。 (一)廣東省海洋功能區劃(2011—2020年)文本; (二)廣東省海洋功能區劃(2011—2020年)登記表; (三)廣東省海洋功能區劃(2011—2020年)圖件。 ?第二章 海洋開發保護現狀與面臨形勢 ? 第七條 地理概況和區位條件 廣東位于北緯20°09′—25°31′和東經109°45′—117°20′之間,陸地面積為17.98萬平方千米。廣東海域遼闊,海岸線長,灘涂廣布,大陸架寬廣,港灣優越,島嶼眾多,海岸線長4114千米,有海島1431個,其中海島面積在500平方米以上的有759個。位于廣東海域的領海基點有南澎列島(1)、南澎列島(2)、石碑山角、針頭巖、佳蓬列島、圍夾島、大帆石等共7處。 廣東地處熱帶、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日照時數多,雨量充沛。入海河流眾多,主要有珠江、韓江、鑒江、漠陽江、潭江和榕江。潮汐類型有不正規半日潮、不正規全日潮、正規全日潮。近岸潮流以往復流為主。海洋災害主要有風暴潮、赤潮等。海域環境質量總體保持良好狀態,部分近岸海域環境受陸源污染影響較大。 廣東主要用海類型有交通運輸用海、漁業用海、旅游娛樂用海、海底工程用海、工礦用海、造地工程用海、排污傾倒用海、特殊用海、其他用海等9類。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施行以來,至2010年,廣東海域使用確權面積達到1160平方千米,發放海域使用權證書6074本。其中國務院確權的重大項目用海84宗,面積115平方千米,主要用海類型為海底光纜、電廠、港口及海砂開采等;廣東省人民政府確權的重大項目用海418宗,面積275平方千米,主要用海類型為特殊用海、交通運輸、填海造地、工業和旅游等。 今后一段時期是我國加快發展海洋經濟的關鍵時期。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作出了關于發展海洋經濟的戰略部署,國務院從推進海洋強國建設和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將廣東列為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試點地區之一,并于2011年7月批復了《廣東海洋經濟綜合試驗區發展規劃》。建設廣東海洋經濟綜合試驗區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海洋經濟發展戰略和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重要舉措。隨著廣東海洋經濟綜合試驗區建設全面推進,海洋開發方式正由傳統的單項開發向現代的綜合開發轉變,海洋開發廣度正由海岸帶、近海向深海拓展,海洋產業正由傳統海洋產業為主向海洋戰略新興產業和高端臨海產業邁進,海域資源需求將呈現規模大、類型多、增長快的新特征。同時,海洋資源利用水平偏低、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壓力較大、海洋經濟區域發展不平衡等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成為制約廣東海洋經濟科學發展的瓶頸。科學編制并嚴格實施海洋功能區劃,對合理開發利用海域資源,實現規劃用海、集約用海、生態用海、科技用海、依法用海,加快推進廣東海洋經濟綜合試驗區建設,為全國海洋經濟科學發展探路示范具有重要意義。 ?第三章 海洋開發與保護戰略布局 ? 第十一條 總體布局 按照國家海洋發展戰略和關于廣東海洋經濟綜合試驗區建設的總體部署,圍繞將廣東打造成為提升我國海洋經濟國際競爭力的核心區、促進海洋科技創新和成果高效轉化的集聚區、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示范區、推進海洋綜合管理的先行區的戰略定位,著力建設珠江三角洲海洋經濟優化發展區和粵東、粵西海洋經濟重點發展區三大海洋經濟主體區域,積極構建粵港澳、粵閩、粵桂瓊三大海洋經濟合作圈,科學統籌海岸帶(含海島地區)、近海海域、深海海域三大海洋保護開發帶,推進形成“三區、三圈、三帶”的海洋綜合發展新格局。 包括大埕灣、英港、柘林灣及周邊海域,海岸線長度75千米,海域面積262平方千米。主要功能為農漁業、工業與城鎮建設、港口航運。重點推進西澳港區綜合開發,建設臨港產業集聚區;建設深水網箱基地,加快海水養殖業轉型升級;提升濱海旅游業水平。圍填海主要分布在西澳島北部、大旗角海域。加強西澳工業與城鎮用海區開發建設對海洋環境污染的防治;科學控制柘林灣養殖密度和規模。重點保護大埕灣中華白海豚、尖紫蛤,海山島海灘巖遺跡,西澳島黃嘴白鷺鳥棲息地。 包括南澳島至南澎列島周邊海域,海域面積2356平方千米。主要功能為旅游娛樂、農漁業、海洋保護。積極推進南澳省級海洋綜合開發試驗縣建設,提升海島特色旅游水平,重點發展海水增養殖和海洋捕撈業。圍填海主要分布在南澳島西北和西南海域。加強廣東南澳島海域—福建東山島海域聯合國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示范區、南澎列島省級海洋自然保護區建設;重點保護南澳島周邊海域南方鱟、龍蝦以及烏嶼候鳥棲息地、“南澳Ⅰ號”古沉船遺址;禁止在南澎列島領海基點所在島嶼進行開發活動;保障國防安全;完善海島防護林帶建設。 包括東嶼灣、萊蕪灣、汕頭港、廣澳灣及周邊海域,海岸線長度230千米,海域面積2015平方千米。主要功能為港口航運、工業與城鎮建設、旅游娛樂。重點建設現代化濱海新城,發展港口航運,打造物流基地,推進高端濱海旅游業發展。圍填海主要分布在東部經濟帶、潮南、達濠等海域。加大海洋污染防控力度;開展牛田洋、榕江、濠江等海域生態環境整治修復;保障韓江口排澇泄洪的暢通;重點保護萊蕪中國龍蝦和中華白海豚。 包括海門灣、靖海港、神泉港及周邊海域,海岸線長度119千米,海域面積1297平方千米。主要功能為工業與城鎮建設、農漁業和旅游娛樂。重點建設惠來臨海現代工業集聚區,推進專業化海洋運輸體系和物流中心建設,發展現代海洋漁業、高端濱海旅游業。圍填海主要分布在海門灣、神泉等海域。加強惠來臨海工業建設對海洋環境污染的防治;開展海門、神泉、資深等漁港綜合整治;重點保護石碑山角領海基點、前詹礁盤生態系統,以及龍蝦、海龜、鱟及其棲息地。 包括甲子港、碣石灣、紅海灣及周邊海域,海岸線長度460千米,海域面積6372平方千米。主要功能為農漁業、旅游娛樂、工業與城鎮建設。重點發展現代海洋漁業,推進紅海灣海洋綜合旅游區建設,建設汕尾新港區和品清湖濱海新城,集聚發展高端臨海產業。圍填海主要分布在田尾山、白沙湖、甲子、小漠海域。加強臨海工業建設和陸域污染對海洋環境影響防治;開展品清湖綜合整治,維護水動力環境和納潮量;重點保護礁盤生態系統、上升流生態系統和碣石灣海馬。 包括考洲洋、大亞灣、大鵬灣及周邊海域,海岸線長度435千米,海域面積5156平方千米。主要功能為海洋保護、港口航運、旅游娛樂、農漁業。重點建設大亞灣先進制造業基地,推進惠東巽寮海洋旅游度假區建設,發展海洋交通運輸業和現代海洋漁業。圍填海主要分布在考洲洋、范和港、平海灣、純洲。加強大亞灣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嚴格限制高污染項目在沿岸布局,嚴格控制污水及陸源污染物排放。建立統一的污染物排污區,實施深遠海排放。加強惠東港口海龜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和大亞灣省級水產資源自然保護區建設,重點保護針頭巖領海基點、海龜及其棲息地、馬氏珍珠貝、紅樹林和珊瑚礁。 包括黃埔港、深圳灣、虎門、蕉門、洪奇門、橫門及周邊海域,海岸線長度480千米,海域面積1973平方千米。主要功能為港口航運、工業與城鎮建設、旅游娛樂。重點推進海洋產業高端要素集聚,壯大海洋交通運輸和濱海休閑旅游等優勢海洋產業,培育海洋生物醫藥、現代港口物流和海洋信息服務三大海洋新興產業,重點建設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橫琴三大新區。圍填海主要分布在廣州南沙、東莞交椅灣、中山橫門、深圳西部、珠海橫琴等海域。控制在獅子洋兩岸圍填海和新建港口碼頭;加強珠江口生態環境整治,實行達標排放和污染物總量控制;加強海洋災害預警預報體系建設;保障珠江口東四門排澇泄洪的通暢;重點保護珠江口中華白海豚、淇澳島紅樹林、中山海上溫泉、廣州南沙濕地生態系統、東莞黃唇魚。 包括擔桿列島、佳蓬列島、萬山列島、外伶仃島、桂山島及周邊海域,海域面積4803平方千米。主要功能為旅游娛樂、港口航運、農漁業。推進萬山群島休閑度假區建設,發展高端海洋旅游業、現代漁業、港口運輸業和海上倉儲,開發海上風電等海洋可再生能源。圍填海主要分布在桂山島、三角島、黃茅島周邊海域。加強無居民海島保護和受損海島的整治修復;保障國防安全;完善海島防護林帶建設;重點保護珊瑚礁、上升流生態系統和佳蓬列島領海基點。 包括銀洲湖、磨刀門、雞啼門、虎跳門、崖門、黃茅海及周邊海域,海岸線長度242千米,海域面積3765平方千米。主要功能為港口航運、工業與城鎮建設、農漁業、旅游娛樂。重點建設荷包島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基地、銀洲湖船舶制造基地、三灶航空產業基地;發展港口航運業。圍填海主要分布在荷包島、三灶、高欄島、木乃南、銀湖灣等。實行達標排放和污染物總量控制,保護河口海域生態環境;保障珠江口西四門排澇泄洪的通暢。 包括廣海灣、鎮海灣、川山群島及周邊海域,海岸線長度325千米,海域面積4621平方千米。主要功能為農漁業、工業與城鎮建設、旅游娛樂。重點推進廣海灣臨海工業建設,積極發展深海漁業養殖,推動外海生產基地建設;發展高端濱海旅游。圍填海主要分布在廣海灣。加強臨海工業建設和養殖污染對海洋環境影響防治;實施鎮海灣綜合整治;保障國防安全;重點保護圍夾島和大帆石領海基點,加強對臺山中華白海豚和鎮海灣紅樹林、川山群島海草床、烏豬洲等海洋生態系統的保護。 包括海陵灣、面前海、沙扒港和南鵬列島周邊海域,海岸線長度324千米,海域面積10315平方千米。主要功能為港口航運、農漁業、旅游娛樂。推進海陵灣開發,重點發展港口航運、臨海現代工業、海洋文化旅游度假、現代海洋漁業等產業。圍填海主要分布在面前海、豐頭島、埠場。嚴格控制在海陵灣兩岸圍填海;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完善海島防護林帶建設;重點保護程村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南鵬列島海洋生態系統、海陵大堤東部海域泥蚶、豐頭河近江牡蠣種質資源。 包括博賀灣、水東灣和大放雞島周邊海域,海岸線長度182千米,海域面積5981平方千米。主要功能為農漁業、港口航運、旅游娛樂。重點發展現代港口物流、臨海先進制造和濱海旅游業,推進現代漁業發展。圍填海主要分布在博賀、爵山。開展水東灣、博賀灣整治,限制在水東灣內圍填海;實施工業污染物達標排放;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保障國防安全;重點保護水東灣和博賀灣紅樹林生態系統、晏鏡嶺海蝕遺跡、大放雞海域文昌魚。 包括鑒江口、湛江灣、雷州灣和東海島、南三島、硇洲島周邊海域,海岸線長度619千米,海域面積9067平方千米。主要功能為港口航運、工業與城鎮建設、農漁業、旅游娛樂。重點發展港口交通運輸業,推進東海島高端臨海現代制造業產業集群,發展現代海洋漁業和濱海旅游業,開發海上風電等海洋可再生能源。圍填海主要分布在吳川、東海島、新寮等海域。加強特呈島國家海洋公園建設;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保障國防安全;重點保護紅樹林、礁盤、海草床生態系統和中華白海豚。 包括瓊州海峽、流沙灣、海康港、安鋪港和英羅港及周邊海域,海岸線長度623千米,海域面積5908平方千米。主要功能為海洋保護、農漁業、旅游娛樂、工業與城鎮建設。加快發展現代海洋漁業和濱海旅游業,開發可再生能源。圍填海主要分布在安鋪港、角尾灣、烏石。控制流沙灣、海康港養殖密度和規模;保障國防安全;保障跨省海底光纜安全;重點保護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等生態系統和白蝶貝、儒艮等物種。 ?第四章 海洋基本功能分區及管理要求 ? 第二十六條 概述 根據國家關于海洋功能區劃的技術規范,將廣東區劃范圍海域劃分為農漁業區、港口航運區、工業與城鎮用海區、礦產與能源區、旅游休閑娛樂區、海洋保護區、特殊利用區、保留區等8個一級類功能區。 農漁業區指適于拓展農業發展空間和開發利用海洋生物資源,可供圍墾、漁港和育苗場等漁業基礎設施建設,海水增養殖和捕撈生產,以及重要漁業品種養護的海域。包括農業圍墾區、養殖區、增殖區、捕撈區、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漁業基礎設施區等二級類功能區。 港口航運區指適于開發利用港口航運資源,可供港口、航道和錨地建設的海域。包括港口區、航道區、錨地區等二級類功能區。 工業與城鎮用海區指適于拓展工業與城鎮發展空間,可供臨海工業、工業園區和城鎮建設的海域。包括工業用海區和城鎮用海區等二級類功能區。 礦產與能源區指適于開發利用礦產資源與海上能源,可供油氣和固體礦產等勘探、開采作業,以及鹽田、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等的海域。包括油氣區、固體礦產區、鹽田區、可再生能源區等二級類功能區。 旅游休閑娛樂區指適于開發利用濱海和海上旅游資源,可供旅游景區開發和海上文體娛樂活動場所建設的海域。包括風景旅游區、文體休閑娛樂區等二級類功能區。 海洋保護區指專供海洋資源、環境和生態保護的海域。包括海洋自然保護區和海洋特別保護區等二級類功能區。 特殊利用區指供軍事及其他特殊用途排他使用的海域。包括軍事區、其他特殊利用區等二級類功能區。 保留區是指為保留海域后備空間資源,專門劃定的在區劃期限內限制開發的海域。 第五章 實施措施 ?第三十五條 海域使用管理 海洋功能區劃是各級人民政府審批海域使用項目的法定依據,必須嚴格執行。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建立健全以海洋功能區劃為基礎的海洋空間和資源規劃體系。加快出臺海洋主體功能區、海岸保護與利用、海洋環境保護、海洋生態保護與建設以及海洋產業空間布局、重點區域海洋開發等規劃。養殖、鹽業、交通、旅游等行業規劃涉及海域使用的,應當符合海洋功能區劃。沿海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規劃、港口規劃等涉及海域使用的,應當與海洋功能區劃相銜接。 嚴格執行海洋功能區環境質量標準,采取分類指導、分區推進和網格化管理的辦法,強化對不同類型海洋功能區生態環境保護監管。加強海洋功能區環境質量監測監視,實施重點海洋功能區環境質量預警制度。加強海洋保護區、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環境質量管理,維持保護區內良好生態環境,嚴禁影響保護區環境質量的海洋開發活動,工程建設項目可能影響海洋保護區、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環境質量的,應進行專題評價,并采取相應的保護和補償措施。對海域基本功能受損的功能區應及時進行整治修復。 沿海市、縣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門依據本區劃,會同本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編制本行政區域海洋功能區劃。沿海市、縣海洋功能區劃的編制,應對本區劃分區進一步細化,按照海洋功能區劃分類體系二級類進行功能分區,提出海域使用管理和海洋環境保護措施,并征求有關部門和軍事機關的意見;省海洋行政主管部門要加強對市、縣級海洋功能區劃編制工作的指導和監督檢查。沿海市、縣海洋功能區劃經本級人民政府審核同意并報省人民政府批準后,報國務院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沿海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海洋功能區劃工作的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切實加強海洋功能區劃管理能力建設。省海洋行政主管部門要加強對海洋功能區劃實施的監督檢查,嚴格實行海洋功能區劃動態管理和定期評估制度。造成海洋生態系統、漁業資源破壞或海洋環境污染損害的,應采取相應補救措施。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執法檢查制度,規范海洋開發活動秩序。建立海洋功能區劃實施的公眾參與機制,暢通社會監督渠道。 加強《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島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的普法工作,加大海洋發展戰略和重大方針政策的宣傳力度,持續開展海洋科學知識普及和教育,強化全社會的海洋意識,提高全民的現代海洋觀念,促進全社會形成認識海洋、關注海洋、愛護海洋的良好氛圍,為海洋功能區劃實施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海洋功能區劃經批準后,應向社會公布,并做好宣傳工作,為充分發揮海洋功能區劃的功能管制和宏觀調控作用,促進海洋功能區劃的有力、高效執行打下堅實基礎。 建立海洋功能區劃管理技術支撐體系,加強海洋信息技術在海洋功能區劃管理中的應用,建立結構完整、技術先進、功能完善的海洋功能區劃管理信息系統,提高海洋功能區劃管理對海洋發展決策的支持能力。運用區域公共管理理論和現代科技手段,加強對海洋功能區劃的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問題研究,為管理海域的科學開發與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第六章 附 則 ?第四十一條 區劃效力 《廣東省海洋功能區劃(2011—2020年)》一經批準,即具有強制約束力,必須嚴格執行。 登記表和圖件為《廣東省海洋功能區劃(2011—2020年)》文本附件,具有與文本同等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