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
第一次會議第3042號(統戰政協類
116號)提案答復的函
粵府函〔2018〕226號
梁志祥等7位委員:
你們在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提出的《關于在內地設立港人社區的提案》收悉。經會國務院港澳辦、住房城鄉建設部等部委,現答復如下:
一、關于在廣東省部分城市設立“香港村”的建議
近年來,我省逐年加大住房供應力度,建設住宅小區以滿足內地及港澳來粵居民居住。當前,我省大部分城市對于香港居民均采取與內地居民同等對待的政策,在大灣區工作和學習的香港居民至少可以購買一套符合實際需要的自用、自住商品房。
澳門特區政府以租賃方式取得珠海橫琴島澳門大學新校區的土地使用權并獲授權實施管理,是“一國兩制”實踐的偉大創新。澳門大學屬于重要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澳門大學新校區主要目的是提升粵澳兩地教育科技水平,有其特殊性。在內地設立以香港居民為主的港人社區,與在珠海橫琴設立澳門大學新校區不盡相同,需在政策及具體操作層面作進一步研究論證。下一步,我省將在推進大灣區建設過程中統籌考慮不同群體的住房需求,解決好包括來內地工作生活的香港同胞在內的各類群體的住房問題。
二、關于“香港村”配備相關配套設施的建議
我省在各層次城市規劃編制中,充分發揮規劃統籌先導作用,嚴格按照《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等國家標準及地方相關規劃技術標準規劃建設城市居住區,確保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商業服務、金融郵電、社區服務、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他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布局與建設符合城市居住區各空間層級的人口配套、服務半徑、建設用地面積、建筑面積等核心指標要求。居住在城市居住區的香港居民可以依托居住區周邊配套的公共服務設施,享有相應公共服務。2009年以來,粵港澳三地先后聯合編制了《共建優質生活圈專項規劃》《環珠江口宜居灣區建設重點行動計劃》,以“生活質量”為主題、跨不同政治體制開展區域合作,以綠色宜居的全球城市區域為目標共同打造粵港澳優質生活圈。2017年9月,我省出臺《廣深科技創新走廊規劃》,將在廣州、深圳、東莞等地建設具有全球吸引力的人居環境,構建內暢外聯交通圈,營造活力開放生活圈,維育綠水青山生態圈,以滿足香港來粵工作生活的高層次人才需要。
下一步,我省將進一步研究完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的政策配套,積極降低港澳居民在內地就業、學習、生活的成本和門檻,加快建設完善灣區內部公共服務資源共建共享、便利銜接的制度安排,努力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注入更多的動力與活力。
三、關于提供相關接駁交通網絡的建議
我省高度重視并積極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快速交通網絡建設,以連同內地與港澳以及珠江口東西兩岸為重點,構建以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和高等級公路為主體的快速化、公交化綜合交通網絡,力爭構建大灣區城市群1小時交通圈。推進“環線+放射線”的珠三角城際鐵路網建設,加強珠三角東西岸主要城市的城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建設統籌,有序推進相鄰城市軌道線網連通。加快推進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速鐵路通車運營,統籌研究珠三角城際軌道與港澳的規劃銜接,進一步密切港澳與內地的交通聯系。
專此答復,誠摯感謝你們對我省工作的關心支持。
廣東省人民政府
2018年7月23日
(聯系單位及電話: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020-83132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