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南海伏季休漁期結束,陽江3400多艘漁船破浪出征,開啟新一輪耕海牧漁征程。圖片來源:南方日報
8月16日12時許,陽江市閘坡國家級中心漁港新高樁碼頭,一艘艘漁船整齊有序地停靠在泊位上。嘹亮的汽笛聲響徹上空,開漁令正式下達,3400多艘漁船破浪出征,開啟新一輪耕海牧漁征程。
隨著為期3個半月的南海伏季休漁期結束,全省沿海各地的應休漁船犁開碧波,駛向深藍。不久后,它們將滿載大海的慷慨饋贈——活蹦亂跳的魚蝦、膏滿肉肥的蟹貝,把鮮美的“海味”送上千家萬戶的餐桌。
南海開漁,既是漁民的節日,承載著漁民豐收的期盼,也展現著我省海洋漁業經濟發展的蓬勃活力。近年來,廣東深入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全面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重點培育海上風電、現代化海洋牧場、海工裝備、濱海旅游等千億級產業集群。截至去年,全省海洋生產總值已連續30年居全國首位。
當下,耕海牧漁、向海圖強的海上新廣東畫卷正徐徐鋪展。
翹首以盼,寄望魚蝦滿艙
開漁當日,在閘坡國家級中心漁港新高樁碼頭,漁民劉先生正搬運著大包小包的補給上船。“手套、涼席、枕頭、煲湯的食材……這些都是海上生活的必需品。”他興奮地介紹即將要帶上船的家當。
“希望可以抓多一點魚蝦,回來時魚蝦滿艙。”談及對開漁季的期待,劉先生的話道出了千千萬萬廣東漁民的樸素心愿。
在國家一級漁港神泉漁港,571艘海洋捕撈漁船依次離開泊位,啟航作業。
“今天碧空萬里,風平浪靜,大家心情非常好!”粵惠來漁43302漁船船長吳輝通說,出發前他已對漁船發動機全面檢修,修補了漁網,出海前還要加冰、加水、加油,“開漁第一網計劃到距離神泉港40至60海里的漁場捕撈,兩三天后返航。希望所有漁船都順風順水!”
“盼了3個多月,終于開漁了!”中山橫門漁民何思偉放開漁船牽引繩,駕駛著一艘兩層的休閑觀光漁船,駛向遠處波光粼粼的大海,“鱸魚、鯽魚、龍利魚……期待今天魚蝦大順!”
何思偉的觀光漁船上,不少游客戴著墨鏡,興致勃勃地掏出手機拍照打卡。他們乘坐這艘游船出海觀光,觀賞深中大橋,體驗垂釣捕撈的樂趣,沉浸式體驗漁家海上生活。“我們的漁船兼具捕魚和出海觀光功能,很受客人歡迎,已經預訂到月底了!”何思偉笑著說。
“現在的網具和衛星都比以前更好了。”茂名電白博賀鎮漁民黃維保隨大部隊第一批啟航,“希望能滿載而歸。”與黃維保同行的,還有博賀漁港600余艘漁船。
雷州烏石漁港是國家級中心漁港,有著“最美日落觀測點”的美譽,吸引了眾多尋鮮旅客。上百艘漁船駛向深藍,特色疍家歌舞增添了風情。來自湖南的游客李先生滿心期待:“每年開漁節當天,我都會來這邊等第一網。”
在湛江徐聞外羅漁港的交易碼頭,不少來自珠三角的老饕等候多時。一艘艘漁船如同流動的鮮貨市場,還未靠岸,漁民已在船上處理漁獲。岸上人頭攢動,翹首以盼第一網漁獲。
全民參與,暢享文旅盛宴
每年的開漁季,是全省各地展示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窗口,激活海洋經濟、守護漁民福祉、傳承嶺南文化的具體抓手,成為廣東省引爆旅游熱點、撬動關聯消費和塑造文旅品牌的“頂流”。
美食與開漁季是天然的搭檔。在閘坡國際海產交易中心,琳瑯滿目的海產展品讓人目不暇接:鮮活的石斑魚、海蝦、青蟹等在水池中歡騰跳躍;風味馬友魚、淡曬金鯧魚、風味黃花魚、“一夜埕”等陽江特色海產美食擺滿貨架,醬油、蠔油、蝦醬等調味品一應俱全。游客們穿梭在展位之間,不時停下腳步,品嘗著閘坡魚蛋等當地特色美食。
在湛江遂溪江洪漁港,近千艘漁船奔向大海。開漁期間,遂溪以漁為媒,舉辦為期一周的文旅活動,包含“江八鮮”產業展、美食街、音樂會等豐富內容,力促漁業生產、加工、銷售、文旅、消費全鏈條貫通。
沿著中山橫門漁港岸邊,琳瑯滿目的美食海味市集更是熱鬧,不少本地村民拿出了自家的特色魚干和農副產品出售,地道海鮮與特色小吃香氣四溢。
“明記海味店”的檔口十分吸睛——馬友魚、鯧魚、海鱸魚……一排排魚干在陽光下閃著誘人的光澤。“本來這邊還掛了很多海鰻,但是現在看不到了,都賣光啦!”檔主關海苑笑著說,“一個上午,我們已經賣出了2000多元的海貨,生意很好!”
在博賀開漁節特色展銷區,人潮將本土水產企業攤位圍得水泄不通。“一車的魚罐頭,基本都被搶光了。”廣東鷹金錢海寶食品有限公司行政主管謝曉麗說,新品魚罐頭試吃屢獲好評。
依托濱海旅游發展帶規劃,嘉年華串聯浪漫海岸、西葛驛站、西葛夜市等濱海節點,推出沙灘體驗、海鮮市集等業態,讓游客盡享開漁之趣。
據初步統計,開漁節期間,博賀鎮民宿入住率超九成,西葛沙灘“海鮮夜市”日均接待游客約有1萬人次。開漁嘉年華推動當地“漁業+文旅”融合發展,直接帶動漁貨銷售、餐飲住宿等消費增長。
尊古法古禮舉辦的祭海活動,通過古老而莊嚴的儀式傳遞漁民對海洋的敬畏與感恩;“漁家婚嫁活動”通過鮮艷服飾、特色禮儀和喜慶氛圍,讓游客沉浸式體驗疍家人的生活氣息與文化根脈,實現非遺活態展示;沙灘音樂會、世界模特大賽、大角灣煙花秀、夜光風箏嘉年華、西海岸濱海攝影大賽等豐富多彩的文化配套活動熱鬧吸睛……在陽江,各種各樣的活動精彩紛呈,為開漁季活動注入了時尚活力,讓開漁季成為全民參與的文旅盛宴。
耕海牧漁,夯實粵海糧倉
開漁季是展示廣東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平臺,而媒體則是不少群眾了解廣東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窗口。
據南海(陽江)開漁季活動組委會消息,在為期3天的時間里,開漁季活動吸引了39家媒體單位共170名媒體記者的關注,他們用筆觸和鏡頭,充分展示廣東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文旅深度融合、嶺南文化傳承等方面取得的新成效。
開漁節當日上午,茂名博賀漁港經濟區多個項目集中簽約動工。作為茂名博賀漁港經濟區產業鏈上重要的一環,東港興遠洋冷鏈項目當天簽約落地。珠海市東港興遠洋漁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啟圖介紹,該項目總投資約5億元,將建設萬噸級冷庫等現代化冷鏈設施,同時還將為游艇、船舶檢測檢驗、海洋裝備維護保養提供保障服務。
向海圖強,再造“海上新廣東”。依托豐厚的資源稟賦,廣東人民耕海牧漁的手段和方式持續迭代升級,一個個現代化海洋牧場“拔海而起”,不斷夯實粵海糧倉。
2023年以來,全省新建成1544個重力式深水網箱、12個桁架類網箱。目前,已累計建成重力式深水網箱6371個,居全國第一;桁架類網箱15個、居全國第三;代表漁業新質生產力的深水網箱養殖產量、工廠化養殖產量實現3年翻一番。
隨著開漁的汽笛聲逐漸飄遠,潮州饒平的海面上,近海傳統木質漁排的斑駁背影正被中遠海新型環保塑膠漁排的嶄新輪廓取代。這背后是饒平對“疏近用遠、生態發展”理念的生動實踐。
饒平于2023年底率先啟動傳統木質網箱“木改塑”行動,堅持近淺海做“減量”,中遠海做“增量”,創新實施國資平臺建造、養殖企業(戶)自行建造、改造優化提升3種“木改塑”類型,全力推進“木改塑”工作實現“從近到遠、從少到多”等新變化。同時,積極引導金融保險機構推出海洋牧場領域信貸產品和保險產品,有效破解“養魚人缺資金”難題。
廣東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不僅重塑了漁業生產方式,更探索出一條生態優先、科技驅動的高質量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