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以來共補助文物保護工程項目1219個、投入資金3.75億元、推動929個各級非國有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工程得以開展……近年來,廣州市在全國率先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建立非國有不可移動文物修繕保護制度化、常態化補助機制,走出一條特色文物保護之路。
在近日國家文物局公布的2024年度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推介案例名單中,廣州“‘常態化補助制度’破解非國有不可移動文物保護難題”獲評入圍案例。
以專項資金補助為“小切口”,撬動祠堂“重生”
在廣州增城,一座客家圍壟屋成了當地的文化新地標。這座崗埔圍壟屋建于清康熙年間,集宗祠與民居于一體,其中祠堂歸屬村集體所有、民居歸多戶村民分別所有,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和鄉愁。然而,歲月的侵蝕讓這座圍壟屋傷痕累累,年久失修產生較大安全隱患,卻因無人牽頭導致修繕工作難以實施。中新鎮副鎮長蔣連杰說,文物修繕工作要求高、成本大,僅依靠當地有限的資金投入,難以滿足大規模修繕的需求。
在此背景下,市文物保護專項資金先后補助設計費、搶險費、修繕費330萬元,并協調推動由中新鎮政府作為項目實施單位推進修繕工作。“有了資金支持,我們能夠聘請文物保護設計團隊制定科學合理的修繕方案;同時,還能招募到更專業、經驗豐富的施工隊伍,提高施工效率,從而大大加速了修繕工作的推進。”蔣連杰說。
據介紹,此次大規模修繕包括圍壟屋的結構加固、屋面修復、墻體維護、排水系統整治、環境整治等方面,歷時數年完工。如今,經過精心修繕的崗埔圍壟屋重煥生機。近兩年,崗埔圍壟屋人氣高漲,既有眾多游客前來參觀打卡,原有的宗族活動如家族的祭祖儀式、節日慶典和村民婚慶喜事也都在這里舉行。“對于文旅活動,鄉親們積極參與,他們以圍壟屋為驕傲,熱情地向游客介紹圍壟屋的歷史和背后的故事,認為這不僅是對家族歷史的尊重,更是為后代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蔣連杰很欣喜地見證了圍壟屋的變化。
崗埔圍壟屋只是非國有文物修繕的“冰山一角”。以專項資金補助為“小切口”,進一步厘清產權、壓實責任、活化利用,廣州越來越多的非國有文物正在得到及時修繕保護。
為何要尤其關注非國有文物的修繕難題?
據悉,廣州作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共有“三普”登記文物4533處,其中非國有不可移動文物約占70%,保護管理工作面臨產權復雜、責任落實難、資金缺口大等實際困難。而非國有文物具有公益屬性,其所有人、使用人往往需要承擔比一般物業更多的責任和支出。
對此,早在2013年,廣州在修訂的《廣州市文物保護規定》中,就規定設立市、區文物保護專項資金,用途既包括“對國有不可移動文物搶修的資助”,也包括“對非國有不可移動文物修繕、保養的補助”,并明確了補助申請的辦理流程和具體受理部門。
截至目前,廣州共補助的1219個文物保護工程項目中,非國有文物項目占比67.2%,投入2.52億元,無論是補助項目還是補助金額,均與非國有不可移動文物在全市文物數量中所占比例相匹配,做到與國有文物一視同仁、一體保護。
創新文物活化利用模式,讓文物“活”起來
廣州通過傾斜補助有活化利用計劃的修繕項目,創新文物活化利用模式,逐步形成“修繕保護—活化利用—保養維護”的正向循環鏈條,推動非國有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利用高質量發展。
在游人如織的新河浦歷史文化街區,逵園是眾多潮人的聚集地。這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州東山洋樓五大僑園之一的產權歸屬廣州市鉑林文化發展有限公司,2014年以來先后4次共計85萬元補助該處文物推進修繕保養維護工作,極大帶動產權人的傳承保護、活化利用的積極性,打造成為集畫廊、咖啡館和文化活動等于一體的藝術新空間。
在廣州番禺,純菴區公祠是禺南武工隊成立地,后年久失修、風貌殘舊,經修繕保護后,由多方力量聯合活化利用,推動失修的老舊祠堂煥新為紅色文化展覽館,接待參觀團體200多個,參觀總人數超4000人次,充分發揮革命遺址資政育人的重要作用。
文物保護也離不開社會力量的積極參與。廣州在強化專項資金補助的同時,積極拓展自籌資金、社會資金保障渠道,推動實現“文物保護人人有責、保護成果全民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