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加工貿易企業出口轉內銷、助力特色產品出口……近日,江門海關持續提效降費、優化業務辦理模式、推進重點項目建設、減輕企業負擔、幫助企業紓困解難,既提升通關便利化水平,又促進地方外貿高質量發展。
精準施策
全力支持地方外貿經濟穩步發展
船舶制造是江門市傳統優勢裝備產業之一。受疫情影響,江門海關轄區內的造船企業遭遇合同取消、訂單減少、原加工貿易貨物無法出口而造成資金緊張等困難。中交四航局江門航通船業有限公司是其中受影響較大的一家企業。
“我們公司原先與國外企業簽訂的加工貿易訂單被取消了,2艘已著手制造的船舶沒辦法實現出口?!敝薪凰暮骄纸T航通船業有限公司黃經理說,舊訂單被取消,而新訂單又不來,公司資金鏈已經開始吃緊,生產經營遭遇較大困難。
江門海關所屬新會海關在該公司調研時了解到這一情況后,很快為企業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在國內海運市場回暖的情況下,海關積極為該企業出口轉內銷,靈活運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提供政策指導和幫助,引導企業精準對接國內需求。
針對該企業船用設備、原材料等物資內銷方面的業務疑難,海關設立專人專崗跟進解決,以最快速度為該企業快速辦理183項總計貨值1408.4萬美元商品的內銷手續,并按政策減免該筆內銷業務產生的緩稅利息6.96萬元。
為降低疫情對社會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江門海關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支持出口產品轉內銷的實施意見》中提出的進一步放寬內銷征稅時限的要求,簡化加貿企業內銷手續辦理程序,節約企業成本,助力企業開拓國內市場銷路。
此外,為支持地方外貿穩步發展,江門海關結合總署工作要求以及廣東省、地方黨政的工作部署,形成了87條措施穩外貿工作措施清單;落實24小時預約通關機制,受理預約通關2920份報關單,涉及貨值21.8億元;建立貨物通關“零等待”機制,實施“免到場”“零接觸”驗放和“邊掏箱邊查驗”作業模式,不斷提高通關便利化水平。
落實落細
減稅降費紅利向深度釋放
“這票貨物我們通過市場化排除不予征收稅款207萬元,在關鍵時刻讓我們釋放了運營和資金壓力。”陽江核電有限公司負責報關業務的閆世棟主管表示。
近日,陽江核電有限公司向江門海關所屬高沙海關申報從美國進口的電磁式換向閥一批,在海關的幫助下,企業享受到市場化排除不予征收稅款207萬元的政策“紅利”。
據了解,江門海關主動開展數據排查,篩選未適用政策企業的實際情況進行“一對一”精準輔導,多角度全方位引導納稅企業用好用足政策,受惠企業已覆蓋至一般貿易生產型企業、加工貿易型企業及外貿代理公司等申請主體。截至6月30日,江門關區已有37家納稅企業向江門海關申報對美“市場化排除”貨物,通過申請不予加征稅款1112.78萬元。
此外,為降低外貿企業經營成本和資金壓力,江門海關嚴格落實國家穩外貿促增長各項政策,依法延長稅款繳納期限,減免滯報金、滯納金。今年1-6月,共257家征稅企業享受到延期繳納稅款政策,涉及稅款2.32億元,預計疫情期間為2家企業減免滯納金約148萬元;依法為關區8家首次開展加工貿易企業免收加工貿易手冊擔保3.02億元;減少企業電子賬冊、電子手冊的下廠核銷核查,次數同比下降75.76%。
找準定位
融入“雙區驅動”推動高質量發展
7月2日,新會德華尼龍切片有限公司申報的22.8噸錦綸且品被載運通過海關監管卡口,進入江門大廣海灣保稅物流中心,成為該保稅物流中心辦理的首票貨物進出中心業務。
自今年5月21日,海關總署批復認定江門關區首個保稅物流中心——江門大廣海灣保稅物流中心(B型)驗收合格以來,江門海關在1個月時間內高效完成了代碼申設、參數設置、系統聯調、業務測試等多項工作任務,保障該保稅物流中心于7月1日達到封關運作條件。
據悉,該保稅物流中心是江門市連接粵西地區與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物流樞紐中心,依托國家一類口岸新會天馬港的優勢,為周邊地區企業在貨物進出口環節減少物流運作成本,開展進口保稅倉儲業務、出口退稅、開展跨境電商及進口保稅商品展示等多元化業務。該保稅物流中心的封關運作,將對江門外貿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降低企業運營成本發揮積極的作用,為地方外向型經濟發展帶來新優勢,注入新動能。
江門海關積極融入“雙區建設”,服務高新區公共碼頭、大廣海灣保稅物流中心(B型)2個重點建設項目完善基礎設施和信息系統建設,推動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申建成功。按照總署對粵港澳大灣區港口群聯動發展安排,探索與周邊港口群的物流監管合作;主動對接地方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承載區工作方案,積極服務做好五邑大學(再生醫學大動物實驗室)等高校、高技術企業科研設備減免稅政策,辦理進口科研設備,審批減免稅款2810.33萬元,增加89.32%。